Author Archives: 众观

灭亡前的重温 | 评《大狗民》

《大狗民》的循环是把人转向毁灭。灯光设计所采用的色调或许已经暗示了这个“毁灭”,甚至是“末日”。在《灵戏》里营造地狱景象的紫色和蓝色灯光在《大狗民》中再次发挥相近的功能。故事虽然发生在阳间,但可以感觉到阴气不断渗透进来。还有瘦到好像可以看到骨头的白狗、简陋的屋内陈设,都在暗示一个灭亡的前夕。

灭亡前的重温 | 评《大狗民》

《大狗民》的循环是把人转向毁灭。灯光设计所采用的色调或许已经暗示了这个“毁灭”,甚至是“末日”。在《灵戏》里营造地狱景象的紫色和蓝色灯光在《大狗民》中再次发挥相近的功能。故事虽然发生在阳间,但可以感觉到阴气不断渗透进来。还有瘦到好像可以看到骨头的白狗、简陋的屋内陈设,都在暗示一个灭亡的前夕。

贱民的定义 | 评《贱民》Underclass

《贱民》剧的后半部提出了虚构和现实的概念,质疑我们看到的新加坡繁荣景象是现实还是虚构,在这繁荣景象背后也许还有人性挣扎及被扭曲。离开剧场时,我却在想,戏中许多弱势群体的描述多少接近真实,多少接近虚构呢?就像那部长接触欣怡,问她为什么要拾纸皮时,我们笑部长的无知,但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贱民的定义 | 评《贱民》Underclass

《贱民》剧的后半部提出了虚构和现实的概念,质疑我们看到的新加坡繁荣景象是现实还是虚构,在这繁荣景象背后也许还有人性挣扎及被扭曲。离开剧场时,我却在想,戏中许多弱势群体的描述多少接近真实,多少接近虚构呢?就像那部长接触欣怡,问她为什么要拾纸皮时,我们笑部长的无知,但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把自己变成怪物 | 评《1984》

“沉浸式体验”是很流行的手法,在近两千个座位的大剧院里创造出沉浸式的演出应该是让人佩服的一件事。在影视平台和虚拟实境越来越受欢迎的情况之下,剧场是否必须提供如此“深刻”的体验才能保持地位呢?但是,这样的剧场是否趋向于“独裁”?它用技术操弄观众的感受以达到控制。它强调自己的“大”,压制“渺小”的观众。观众的自我被逐渐消磨掉,只能接收剧场给予的感官刺激。

把自己变成怪物 | 评《1984》

“沉浸式体验”是很流行的手法,在近两千个座位的大剧院里创造出沉浸式的演出应该是让人佩服的一件事。在影视平台和虚拟实境越来越受欢迎的情况之下,剧场是否必须提供如此“深刻”的体验才能保持地位呢?但是,这样的剧场是否趋向于“独裁”?它用技术操弄观众的感受以达到控制。它强调自己的“大”,压制“渺小”的观众。观众的自我被逐渐消磨掉,只能接收剧场给予的感官刺激。

在四马路的表面底下 | 评《四马路》

在缤纷有趣的外表之下,我发现《四马路》的整体空间结构是凌散的,故事与故事之间似乎没有特定剧情逻辑、时间顺序或空间上的连接。从实践剧场的黑箱剧场开始,穿过巷子,上楼,下楼,又上楼,下楼。我们的行走路线有往前,也有回头,还有交错。这些路线把四马路的空间划开成多个块状,似乎呈现着一种空间断裂的状态。

在四马路的表面底下 | 评《四马路》

在缤纷有趣的外表之下,我发现《四马路》的整体空间结构是凌散的,故事与故事之间似乎没有特定剧情逻辑、时间顺序或空间上的连接。从实践剧场的黑箱剧场开始,穿过巷子,上楼,下楼,又上楼,下楼。我们的行走路线有往前,也有回头,还有交错。这些路线把四马路的空间划开成多个块状,似乎呈现着一种空间断裂的状态。

我们从地下停车场开始 | 评《爱因与斯坦》

虽然我们被赋予很大的实体和想象的空间,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感觉到空间开始萎缩。当我发现能走的地方都差不多走完了,发现这个转角那根柱子都已经看过不止一次了,时间的推进开始挤压我的想象空间。最后大家都被时间和空间“推”回到原来的集合点,一切又好像归零了。此时大家渐渐散去。我们从一个集体被拆解成一个个的个体。

我们从地下停车场开始 | 评《爱因与斯坦》

虽然我们被赋予很大的实体和想象的空间,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感觉到空间开始萎缩。当我发现能走的地方都差不多走完了,发现这个转角那根柱子都已经看过不止一次了,时间的推进开始挤压我的想象空间。最后大家都被时间和空间“推”回到原来的集合点,一切又好像归零了。此时大家渐渐散去。我们从一个集体被拆解成一个个的个体。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评《爱因与斯坦》

2017年,《爱因与斯坦》导演刘晓义独自走在滨海艺术中心的B2停车场,发现这个空间“异常压抑、极度孤独”;2018年,他在《给爱因斯坦的33个问题》中的第17题,问道:“当你感到孤独时,你怎么办?”2018年,致力于剧场实验的艺术家刘晓义问科学家爱因斯坦:“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那么这就不叫研究了对吗?”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评《爱因与斯坦》

2017年,《爱因与斯坦》导演刘晓义独自走在滨海艺术中心的B2停车场,发现这个空间“异常压抑、极度孤独”;2018年,他在《给爱因斯坦的33个问题》中的第17题,问道:“当你感到孤独时,你怎么办?”2018年,致力于剧场实验的艺术家刘晓义问科学家爱因斯坦:“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那么这就不叫研究了对吗?”

剧场内的Wi-Fi | 评《血与玫瑰乐队》

演出用了一连串当下流行的元素去建构一个与现场观众最贴近的场域去诉说历史故事,看似把权贵塑造得平易近人,但是,在我看来,它其实制造了一个假象。舞台(包括政治舞台)上那些王公贵族以及当权者的关系、纠葛、斗争,其实跟我们普罗大众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面对权贵的争斗,我们有的只是无力感。

剧场内的Wi-Fi | 评《血与玫瑰乐队》

演出用了一连串当下流行的元素去建构一个与现场观众最贴近的场域去诉说历史故事,看似把权贵塑造得平易近人,但是,在我看来,它其实制造了一个假象。舞台(包括政治舞台)上那些王公贵族以及当权者的关系、纠葛、斗争,其实跟我们普罗大众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面对权贵的争斗,我们有的只是无力感。

直白,够现代吗? | 评 Neo Dance HK x Singapore

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现代舞,都是只求意境,不求形似的。在这一点上,Neo Dance HK的这次演出与我看过的大多数现代舞都不同:每段编舞几乎都有明确的、易于理解的故事线;每段编舞也都有繁复的舞蹈技巧。这显然让更多的观众得以“看懂”他们的舞蹈。但这是否是一个恰当的选择,或许仍可商榷。

直白,够现代吗? | 评 Neo Dance HK x Singapore

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现代舞,都是只求意境,不求形似的。在这一点上,Neo Dance HK的这次演出与我看过的大多数现代舞都不同:每段编舞几乎都有明确的、易于理解的故事线;每段编舞也都有繁复的舞蹈技巧。这显然让更多的观众得以“看懂”他们的舞蹈。但这是否是一个恰当的选择,或许仍可商榷。

重塑国会的可能|评《一桌二椅演出》

这是一个可能的未来吗?我们的讨论空间会如何发展、将走向何方?真实的国会议事厅当然早就搬到隔壁的新建筑里了,但在那里,内部设计和结构基本上还是一样,依旧是“一分为二”的座位格局;议员党派比例还是差不多;民众依然是透过电视新闻节目观看国会议事厅里的部分讨论/辩论。我们是否期待社会里的讨论出现新的形式?

重塑国会的可能|评《一桌二椅演出》

这是一个可能的未来吗?我们的讨论空间会如何发展、将走向何方?真实的国会议事厅当然早就搬到隔壁的新建筑里了,但在那里,内部设计和结构基本上还是一样,依旧是“一分为二”的座位格局;议员党派比例还是差不多;民众依然是透过电视新闻节目观看国会议事厅里的部分讨论/辩论。我们是否期待社会里的讨论出现新的形式?

发掘我们对未来的不安 | 评 Sanctuary 《圣域》

我喜欢这个戏的“脑洞”,去探讨一些很少在本地剧场会看到的东西,发挥了很大的想像力,也许代表了部分日本文化。必要剧场的实验元素,比如现场的配乐,也进一步塑造了这个诡异的科幻世界。而这些幻想不是没有来由的,它发掘的是我们对于现代世界的不安和不信任,科技与新媒体就像屋子里的大象,是重大却不易察觉的,需要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发现问题所在。

发掘我们对未来的不安 | 评 Sanctuary 《圣域》

我喜欢这个戏的“脑洞”,去探讨一些很少在本地剧场会看到的东西,发挥了很大的想像力,也许代表了部分日本文化。必要剧场的实验元素,比如现场的配乐,也进一步塑造了这个诡异的科幻世界。而这些幻想不是没有来由的,它发掘的是我们对于现代世界的不安和不信任,科技与新媒体就像屋子里的大象,是重大却不易察觉的,需要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发现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