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M1华文小剧场节

铁屋中没有呐喊 | 评《鲁镇往事》
我期待着获得一些惊喜,不管是全新的解读方式还是文本解构,都能让我看到与以往不一样的鲁迅。遗憾的是,看完全剧,我虽然从演员的表演里获得了娱乐,却没有感受到除了“致敬鲁迅/再现鲁迅”之外别的思考。而鲁迅精神内核里,那个对抗庸众的孤独的清醒者,却在这娱乐的氛围中失去了呐喊的力量。

铁屋中没有呐喊 | 评《鲁镇往事》
我期待着获得一些惊喜,不管是全新的解读方式还是文本解构,都能让我看到与以往不一样的鲁迅。遗憾的是,看完全剧,我虽然从演员的表演里获得了娱乐,却没有感受到除了“致敬鲁迅/再现鲁迅”之外别的思考。而鲁迅精神内核里,那个对抗庸众的孤独的清醒者,却在这娱乐的氛围中失去了呐喊的力量。

不是美好的时光 | 评《七种静默:忿怒》
他们也卡在得到与失去之间。似乎曾经拥有很多,也好像失去了很多。财富、感情、关系、理想、快乐,对这一刻的他们来说,就是得不到,但又没有完全消失于生命中。以上这些状态,让他们卡在生与死之间。生,他们只勉强活着;死,又还没有具备结束生命的条件。如凌迟般,生命一滴一滴慢慢凋零,时间却是永远。

不是美好的时光 | 评《七种静默:忿怒》
他们也卡在得到与失去之间。似乎曾经拥有很多,也好像失去了很多。财富、感情、关系、理想、快乐,对这一刻的他们来说,就是得不到,但又没有完全消失于生命中。以上这些状态,让他们卡在生与死之间。生,他们只勉强活着;死,又还没有具备结束生命的条件。如凌迟般,生命一滴一滴慢慢凋零,时间却是永远。

死亡隽永如新 | 评《月亮妈妈》
这部剧将令人生厌又冗长的衰老,一一剖开,消解了衰老的异常面孔。死亡或许暗示着结局,但在看似无尽的衰老中,死亡不是一成不变的威胁和恐惧。小女孩跳动的身姿、自由的想象和那些不断涌出的笑声,仍在衰老的内里回响。

死亡隽永如新 | 评《月亮妈妈》
这部剧将令人生厌又冗长的衰老,一一剖开,消解了衰老的异常面孔。死亡或许暗示着结局,但在看似无尽的衰老中,死亡不是一成不变的威胁和恐惧。小女孩跳动的身姿、自由的想象和那些不断涌出的笑声,仍在衰老的内里回响。

生命永远未完成 | 评《未完待续》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找到所谓的意义吗?找到所谓最重要的东西?考研?健身?升职亦或是购物?当我们所有的人都忙于寻找所谓的“意义”时,却忘了一件事:生命永远未完成。

生命永远未完成 | 评《未完待续》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找到所谓的意义吗?找到所谓最重要的东西?考研?健身?升职亦或是购物?当我们所有的人都忙于寻找所谓的“意义”时,却忘了一件事:生命永远未完成。

大人的感受 l 评《长大的那一天》
飞人集社的创作者们,遵循传统又充满想象力,能够体会“少就是多”,还能够把这样的才能,运用在儿童剧场里。许多大诗人、大作家,到了老了才开始写童话;大画家也是,晚年的画最抽象。其实这都是最高境界的艺术。若要浅出,先要深入。儿童剧场是最大的不易。

大人的感受 l 评《长大的那一天》
飞人集社的创作者们,遵循传统又充满想象力,能够体会“少就是多”,还能够把这样的才能,运用在儿童剧场里。许多大诗人、大作家,到了老了才开始写童话;大画家也是,晚年的画最抽象。其实这都是最高境界的艺术。若要浅出,先要深入。儿童剧场是最大的不易。

只可意会 | 评《水是枯竭》
晓端在黑盒子的一侧,踏着延伸出来的白色床单缓慢地走向丈夫的病床,每一步都是那么的仔细,我想象着那种肌肉克制时的酸痛和颤抖,不知道是不是能借此窥得半分她以克制悼念丈夫的复杂心情。随着她在戏的结尾推开黑盒子的窗户,我提了全场的那口气,也终于有了出口。

只可意会 | 评《水是枯竭》
晓端在黑盒子的一侧,踏着延伸出来的白色床单缓慢地走向丈夫的病床,每一步都是那么的仔细,我想象着那种肌肉克制时的酸痛和颤抖,不知道是不是能借此窥得半分她以克制悼念丈夫的复杂心情。随着她在戏的结尾推开黑盒子的窗户,我提了全场的那口气,也终于有了出口。

生而如水,逝而如水 |评《水是枯竭》(投稿)
还需要讨论生命的意义吗?打开窗户,看一看窗外,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生而如水,逝而如水。云影落花,皆随水去。我们,每个人,终将离开。活下去,直到枯竭。

没有了布景和音乐,这戏要怎么演?| 评《死亡纪事》(2015华文小剧场节特辑)
台湾的“穷剧场”出品的《死亡纪事》一剧最值得伸大拇指的地方就是:它以最简单的道具(12块长方形木板)和较少的演员(只有两个),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道具和演员的潜能,表演出一台沉重而不失温情的戏剧。

没有了布景和音乐,这戏要怎么演?| 评《死亡纪事》(2015华文小剧场节特辑)
台湾的“穷剧场”出品的《死亡纪事》一剧最值得伸大拇指的地方就是:它以最简单的道具(12块长方形木板)和较少的演员(只有两个),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道具和演员的潜能,表演出一台沉重而不失温情的戏剧。

一桌二椅,规则之外 | 评《一桌二椅实验系列》(2015华文小剧场节特辑)
对创作者而言,一桌二椅如同命题作文,是灵感也是挑战。而对观众而言,在带来新鲜剧场体验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理解作品的敬畏:我能看懂吗?我看懂了吗?三个作品似乎都传达了一个讯息:当一桌二椅成为唯一的规则,创作者与观众要做的,是学着放下规则。

一桌二椅,规则之外 | 评《一桌二椅实验系列》(2015华文小剧场节特辑)
对创作者而言,一桌二椅如同命题作文,是灵感也是挑战。而对观众而言,在带来新鲜剧场体验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理解作品的敬畏:我能看懂吗?我看懂了吗?三个作品似乎都传达了一个讯息:当一桌二椅成为唯一的规则,创作者与观众要做的,是学着放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