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剧场发展史入门 | 评《狂呼狂欢》

剧评人:任骏之

演出:Rant & Rave (狂呼狂欢)

团体:十指帮

日期:2014年5月2日

时间:8pm

地点:滨海艺术中心小剧场

 

还记得上大学时修历史课学到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历史是由人来写的。历史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它不代表事实的全部,也不等同于事件的真相;在过去的时间里发生过的事,通过拥有权利和技术的人记录下来而成为历史。然后,感兴趣的人可以阅读它、有智慧的人替我们解读它、有心思的人甚至可以重新诠释它。

适逢十指帮成立十五周年,于两年前受滨海艺术中心委托而创作的《狂呼狂欢》今年再度上演。当时滨海艺术中心庆祝成立十周年,十指帮剧团总监张子健创作了这一部非常恰题的作品,以戏剧的方式讲述新加坡剧场的发展史。此剧的手法有别于传统的以年份和人物来整理史料的方式,它归纳出三个与这段历史相关的主题,重现几十年来剧场界的重大事件、相关媒体报道与各方的言论。众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剧里被重叠并浓缩在剧场里;原本不可能相连的事件被串连在一起,不可能相遇的人物出现在同一个空间里。这奇妙的任务由两位演员- 许优美和陈慧娟- 来完成。两人借助简单的服装和道具扮演剧场导演、编剧、演员、观众、政府官员、社会团体、媒体和剧评人,让这些人物亲临现场,轮番上阵表达对“艺术与身份认同、国家以及媒体”的看法。众人在捍卫各自立场的同时,也互相切磋、交换心得。剧本巧妙地把细碎的史料编织在一起,创造了一连三场精彩绝伦的跨时空论坛,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时,也提供了了解本地剧场奋斗史的轻松入门。

此剧手法的重点在于把沉重严肃的历史课题转化成一部充满戏剧能量的演出。剧本似乎有意或无意地保持中立,以客观的态度对待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大多以书面语记载,虽经过整理和重新编排,编剧和导演把这些内容几乎全盘托出,演员在台词里也如实呈现。但书面语不如口语般句子简短、结构单纯,观众需花较大的专注力才能吸收所听到的内容。演出进行时,观众被明快的节奏牵引着,一边聆听演员冗长的台词,一边阅读投影在背景幕上字数不少又不断切换的辅助资料,这一切已使观众应接不暇。如不熟悉事件背景和社会状况,在看懂了来龙去脉后,相信已没有足够时间和处理能力去体会各种讯息背后的涵义。尤其在一些“重量级”的言论上,观众更需要充分喘息和思索的时间,才能领会它们深刻和显著的意义,以进一步做出明智的判断。

面对已过去的事情,我们应该狂呼狂欢,还是深刻思索?剧场与历史的关系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剧场应该如何对待历史?灵活的剧场空间,在处理已成定局的历史事件时,有多少可能性可选择?就算史料是客观的,面对现场观众的剧场究竟又能多客观呢?如果目的是要观众思考,剧场又该如何诱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确保他们获取充足和准确的资讯,并引导他们思考和作出判断?在面对历史的时候,剧场是否能发挥它的独特能力,带领我们开启面向未来的更高智慧?

RnR_014

RnR_339

 

RnR_054

 

RnR_108

 

Photo by Tuckys Photography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