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骏之
马来西亚沙巴州出生,现居新加坡。网站设计师。2009年与友人成立 Arts Republic 网络平台推广本地艺术活动。剧场里呈现生活的多样性令他着迷,也让他意识到世间事物未必只有一种判断标准或价值。他希望透过剧评分享通往剧场世界的多个管道,并启发大家思考“属于自己的剧评”。除了发表剧评,也尝试短评、快评、微评等形式,实验网络时代的评论方式。近期实验演后交流会的新模式,由剧评人主导讨论,并利用场地空间特性激发观众、创作人与剧评人之间对话的多种可能性。
剧评:与你无关的剧场 | 评《四四八》 、黑西装和宇宙里的光 | 评 Journey to Nowhere 、 可否拉起灵魂的手? | 评 Chinatown Crossings、希特勒的框 | 评 Framed, by Adolf、 灭亡前的重温 | 评《大狗民》、 把自己变成怪物 | 评《1984》 、 在四马路的表面底下 | 评《四马路》、 我们从地下停车场开始 | 评《爱因与斯坦》 、 剧场内的Wi-Fi | 评《血与玫瑰乐队》、重塑国会的可能|评《一桌二椅演出》 、在辩论桌上升起红月亮 | 评《灵戏》、剃光头来辩论? | 评 Leakage(s) and Anticoagulants、小说文字的空间实验 | 评《画室》 、不是美好的时光 | 评《七种静默:忿怒》、重要的是看不见 | 评 The Car、闹剧里的国际关系 | 评 Boeing Boeing 、剧场里的一场民主体验 | 评Every Brilliant Thing、 真正庆祝的时候 | 评Those Who Can’t, Teach、意料之中的三十而立 | 评《暗恋桃花源》(30周年纪念版)、 离开王宫后… | 评 Cari Makan、博物馆里请说话 | 评《一次对话》、 来,请坐…… | 评《一桌二椅实验系列》、 你可以决定的生死真相 | 评 Ibsen: Ghosts 、 一个参与者的反思 | 评《不知岛的迷失》、 学生剧场里的经典难题 | 评《老九》、 走入同志的空间 | 评 GRIND 、在强势规则下的生存或死亡 | 评 White Rabbit Red Rabbit 、 友情的考验,剧场的试炼 | 评 Jonathan, David & Me 、 想像,我们也有史诗…… | 评 HOTEL 、 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民公敌”? | 评 Public Enemy 、 一部传说中的戏 | 评《茶馆》 、 鸽子们很干扰 | 评 Pigeons 、 经典就要好好地演 | 评《伪君子》 、 剧场里的精彩游戏 | 评 Peter Pan 、 推理?是游戏,还是剧场? | 评 Body X 、 本地华语音乐剧的创意之路 | 评《唯一》 、 一场这个与那个的演出 | 评《水往上流》 、 我们还需要看经典写实剧吗? | 评 Dear Nora 、 非传统剧场空间的视觉构造和美感距离 | 评 Death and Dancing 、 新加坡剧场发展史入门 | 评《狂呼狂欢》 、 什么是属于我们的音乐剧?| 评《天冷就回来》
随庭
来自中国,于新加坡接受高中及大学教育。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写小说是最舒服的表达方式。对一切专注创意的创作着迷,偏好态度开放但制作扎实的创作,爱看实验性的作品。希望每一次剧场体验都是对既有思维模式的挑战,剧评是冷静的记录者。可主观,不蛮横。可判断,不自封。
剧评:在岸上,也在海里 |评《四四八》 、《李尔亡》后,经典复活 | 评 《李尔亡》、平淡无奇的反义词,是什么?| 评 《平淡无奇》、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评《爱因与斯坦》、他们孤独练习危机的到来 |评 Frago 、游戏中有乾坤|评《老九:音乐剧》、 大于冒犯,大于观众|评《冒犯观众》、如果有一件衣服是重要的 |评 Foreign Bodies 、剧场杀人事件:复盘 |评《Body X:乡音》、死亡隽永如新 | 评《月亮妈妈》 、日常之美,共情之真 | 评 Recalling Mother 、少年维特之烦恼 | 评《宣言》 所有的红都是黑 | 评 《麦克白》 、 切肤之痛 | 评 《在不久的将来》 、 一桌二椅,规则之外 | 评《一桌二椅实验系列》(2015华文小剧场节特辑) 、 死亡这一种笼罩 | 评 《死亡纪事》(2015华文小剧场节特辑) 、 停下来,演下去 | 评 《摆渡》 、 江湖之上,细水长流 | 评《天门决》 、 心有猛虎 | 评《卐虎》
黄素怀
素怀以笔名废牙发表评论。她理工科毕业,凭着对剧本写作的兴趣接触剧场。曾参与戏剧盒及实践剧场主办的编剧项目。也曾任职剧团行政助理及文案编辑。她的编剧作品有儿童剧《樟宜村姑妮妮》和少数校园巡回演出剧本。素怀亦有珍贵的少数演员训练和表演经验,让她从各方面了解剧场。为什么写剧评:1. 训练思维。2. 每一出作品都值得被深入了解和分析。
剧评:发掘我们对未来的不安 | 评 Sanctuary 《圣域》、 红色与白色:欲望与困境 | 评Si Ti Kay、问主创的三个问题 | 评Shrimps in Space、大人的感受 l 评《长大的那一天》、什么塑造一个艺术家?l 评Ghost Writer 、人与机器的存在博弈 | 评《黄翊与库卡》 、 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美学观?| 评《在大水之中》(2015华文小剧场节特辑) 、 女子拳击手和她的母亲 | 评 Warpaint 、 止于情怀的本土戏剧 | 评《剃头刀》 、 古典的诗意,都市的乡愁 | 评《稻禾》 、 一个关于兔子的实验 | 评《白兔子,红兔子》
刘洋
刘洋是一名国大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现从事IT业。对一切艺术形式充满好感与好奇,是个做着文艺梦的理性青年。大学四年有幸一直投身学生剧团,台前幕后皆有涉猎,被戏剧这一当下的艺术深深打动。如今初涉剧评,希望能通过“众观”的平台提升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同时与更多热爱戏剧的同道中人隔空对话。
剧评:直白,够现代吗? | 评Neo Dance HK x Singapore 、铁屋中没有呐喊 | 评《鲁镇往事》、 风格的紧箍咒 | 评《天下第一楼》、吾身如镜 | 评《云门2》、房间里的大象 |评 Best Of (His Story) 、 一个哲人的修行 | 评Time Between Us、只可意会 | 评《水是枯竭》、 被重复的“经典” | 评《南海十三郎》、摇滚与经典的不完全碰撞 | 评《聊斋》
周文龙
朱昕辰
笔名朱鉴之、梦非梦。NUS戏剧研究硕士。对文艺创作颇有兴趣,亦对戏剧理论充满热忱,其评论文字见诸海内外媒体。参加“众观”,以文汇友,启迪思维,与各派豪杰思辨本地剧场之多元潜能,繁荣本地华语文艺生态。
剧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下身才由己 | 评《上身不由己》、 何男何女,何身何服?| 评《不男不女》、 没有了布景和音乐,这戏要怎么演?| 评《死亡纪事》(2015华文小剧场节特辑) 、 享受一出“演——乐——舞”融合的小剧场戏剧 | 评《在大水之中》(2015华文小剧场节特辑) 、 当“女同”与“伊斯兰教”撞击本地马来剧场 | 评 Hawa 、 当街戏传统邂逅现代剧场 | 评《剃头刀》 、 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可以演多少人? 浅议《耳背上的印记》中的身份转换与表演 、 当“伊甸园”遇到“梁山”—浅论《安乐》之戏剧冲突设置与意识形态倾向 、 从“山海塾”的《影见》看当代舞踏美学的异质性和独特性
董家威
自由业戏剧与教育工作者。喜欢约人喝咖啡聊剧场的同时,努力扮演好老师、乖儿子、小男人、囧宅男、假书呆和小叮当的角色。
剧评:当“普通”成为贬义词, 你是否想要成为一个芭比娃娃?|评 Normal
郑沁
– 已于 2016 年 10 月 退出 –
以笔名兰竹发表剧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研究方向是古代汉语训诂学。现在在新加坡一间政府中学当华文老师。深受师大老师和古汉语专业的影响,喜欢传统文化。从小学习音乐,在艺术中能找到一方让自己平静自足的天地。喜欢唱歌画画,也喜欢文学和电影,自然也喜欢舞台艺术。一开始想自己写故事,但也许是性格原因,或者是专业浸润的缘故,思考多过创意,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工作后感觉自己的专业素养在逐年下降,所以希望有一个方式来逼迫自己多写多思考。同时,她也不想只做教书匠,希望能够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同时更希望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用艺术来感染和教育学生。
剧评: 生命永远未完成 | 评《未完待续》、鬼从何来?|评《赤鬼》 、 生的选择,死的冲突 | 评《死亡纪事》(2015华文小剧场节特辑) 、 精彩的旅程不需要答案 | 评《小问号和探险家》(2015华文小剧场节特辑) 、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 | 评《天门决》 、 Normal, 其实并不普通 | 评 Normal 、 不忘初心,逐梦而行 | 评《天冷就回来》
赵卓平
– 已于 2016 年 3 月 退出 –
剧评:生而如水,逝而如水 |评《水是枯竭》(投稿)、 王尔德的三句话|评The Rise & Fall Of Little Voice 、 有一种沧桑很辽阔 | 评《天冷就回来》
楚卡洛
– 已于 2016 年 3 月 退出 –
剧评: 綠蔭底下的蒼白 | 評 Normal 、 鏘鏘劇場三人行 | 評《權力,性 & 成功 Power, Sex & Success》 、 武俠文化V.S劇場藝術 | 評《天門決》 、 《茶館》如果没有茶館 l 評《茶館》 、 水往上流之重返生活 | 评《水往上流》 、 老虎的後代 | 评《卐虎》
佘慧娴
– 已于 2015 年 1月 退出 –
剧评:改编也是一种创作 — 一个属于我们的《玩偶之家》| 评Dear Nora 、向後看的意義與勇氣| 評#UnicornMoment、当“好”老师没那么容易| 评Those Who Can’t, Teach
陈幼贞
– 已于 2014 年 5 月 退出 –
剧评:天冷回哪里?| 谈《天冷就回来》中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