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也是一种创作 — 一个属于我们的《玩偶之家》| 评Dear Nora

剧评人:佘慧娴

演出:Dear Nora

团体:Our Company

日期:2014年6月21日

时间:3pm

地点:国家图书馆局戏剧中心黑箱剧场

戏比原定的时间早十分钟开始。一踏进剧场,便看见男主角Thomas 独自坐在舞台的沙发上,沉在自己的思绪中。随着耳边传来的钢琴独奏配乐,他缓缓站起,走到书桌前检查手机简讯(检查有没有太太Nora传给他的简讯),写写字(后来才知道是写信给 Nora, Dear Nora这个剧名也因此而来)。写了一会儿又突然停顿,好像不知道要如何继续,又站起来,走回沙发,摸摸身旁空出来的位子… …这样的动作来回不停地重复。后来才发现这是剧组巧妙的安排,先让观众从结局开始看这出戏,感受女主角Nora离家后的气氛,并且从丈夫Thomas的角度看事情。这也勾起了观众对Nora离家之前所发生的事(也就是戏的主要剧情)的好奇心。对于提早抵达剧场的观众来说,这对他们有好处,因为他们看到了比其他人多一点的剧情。在这短短的十分钟里,有人认真看戏,有的热烈地和身旁的人讨论剧情,也有若无其事的在做别的事好像不知道戏已开始,不同人的反应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由本地剧团Our Company所呈现的Dear Nora,改编自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1879年的作品《玩偶之家》(英文译A Doll’s House)。故事讲述女主角Nora看似有个幸福美满的婚姻,丈夫Thomas在公司获得升职为经理,两人刚搬进新家,准备迎接新生活和结婚后的第一个宝宝。但三个不同人物的出现影响了他们原本的生活; Nora好久不见的朋友Christine,跟夫妻俩很要好但隐藏着秘密的Dr Rank,以及和Nora有不合法债务往来 的Niles。随着他们的出现,Nora开始检视自己的婚姻是否真如表面的那么完美,然后做出离家出走的决定。《玩偶之家》在当时的十九世纪欧洲社会里造成相当大的轰动,它挑战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现象,例如对异性的标签、自我的探索以及真实与表面的主题。

Dear Nora 虽改编自经典戏剧作品,在观看的时候并没有很强的原著的影子。当然,原著中提到的一些重要的主题仍有保存,不过感觉就像在看另一部剧。这要归功于编剧Michelle Tan 细心的改编,让故事本土化,对白和故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对白方面比《玩偶之家》通俗易懂,虽然这让对白大幅增加,但不会让人感到啰嗦,反而让我更清楚每个角色的性格,也交代了一些过去发生的、导致他们今天的处境的事 。情节方面也加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例如Thomas和Nora就住在政府组屋(相对《玩偶之家》十九世纪欧式房子),Niles 以电邮的方式通知Thomas 贷款的事(相对《玩偶之家》书信的方式)等的例子。有趣的是,《玩偶之家》中的Krogstad(和Dear Nora的Niles是同样的人物)有个不为人知的过去,而在现代版的Dear Nora里,编剧竟然安排Niles的角色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嘲笑穷人(还记得今年初轰动一时的安顿•凯西事件吗?)而被前公司炒鱿鱼的故事。故事还在一些意想不到之处增添了一些幽默的情节,例如Nora与Christine见面时难以相信眼前的瘦削的人竟然是她的中学同学,Christine却直爽的说出Nora心中的想法“是的,我没有以前那么胖了”。这情节除了缓和一下观众的情绪,也对照出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有话直说的Christine对比把真实想法隐藏起来的Nora)。本地剧团常上演许多海外的经典剧作,有些为了忠于原著没有做什么修改,有些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上演。在Dear Nora里,又是另外一种改编方式,让人看到全新的《玩偶之家》,编剧在改编剧本下的功夫,是我觉得此剧非常妙的地方。

此剧比原著剧本少了一些角色,只保留了关键性的三个人物(即Christine,Niles和Dr Rank)和两位主角对戏。这三位人物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与Nora的离开有非常大的关系。整件事因Nora非法向Niles贷款而起,而且Nora向Thomas坦白贷款的事是Christine鼓励的,再加上Dr Rank又突然在这之间向Nora表白对她的爱。他们让Nora接触到了真实生活的面貌,促使她在最后一刻做出决定。此剧里Christine和Niles的角色感觉颇为重要,角色刻画深刻,而且还交代了他们之前的人生,让他们也变成[有故事的人]。两人与Nora的对手戏也相当精彩,Christine和Nora回味校园时光和梦想的那一幕乐趣十足,而且直爽的Christine在Nora身旁就像一面镜子,让Nora提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Niles利用Nora仿造签名的事威胁她协助自己得到Thomas公司里的某职位,Niles的咄咄逼人让Nora无法招架,想为自己辩驳但又害怕事情被发现后的严重性,观众跟随着两人的交锋和Nora的情绪起伏,看得非常过瘾。相对来说,Nora和Dr Rank这条线就较淡薄,感情的部分轻轻地被带过,感觉少了这个人物也不怎么影响故事的发展。相信如果把这个人物的故事描绘得更深刻,或者和Nora有更深一层的对手戏,会为此剧增色不少。

虽然易卜生表明自己写《玩偶之家》不是为了支持女权主义,但《玩偶之家》Nora决定放下一切寻找自己的结局的确让易卜生得到许多女权主义者的追捧。我没看过《玩偶之家》,但在看戏之前先读了原著剧本,感觉十九世纪的女权主义如果放在Dear Nora里很不真实,毕竟改编了的故事描述的是二十一世纪新加坡一对夫妻的生活。还好Dear Nora并没有特别强调女权主义,反而带出了婚姻生活的问题。两人搬进新家,新家根据Thomas喜好的极简风格布置,Nora在Thomas面前表现出一副很喜欢的样子,但其实跟她心目中想要的较有艺术气派的家庭布置天壤之别。Thomas平时连Nora吃什么都要管,而Nora跟Thomas隐瞒了当年为了让他可以安心出国念书自己非法贷款的事。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两人一直都不肯正视自己的婚姻存在问题,表面上相处愉快,但却不真正了解对方。Nora一直认为Thomas会永远保护她,就像她非法贷款的事,他一定会不惜一切,甚至是为她顶罪。谁知当这一天来临时,Thomas的第一个反应竟然是向Nora大发脾气,怪她做了不光明的事,还不领情Nora这么做是为了救他。另一方面,Thomas一直以为Nora是个贤淑的妻子,漂亮及穿着得体,对于其他事情都不闻不问,却不知道Nora其实喜欢较朴素的打扮,不知道当初Nora为了治好他的忧郁症做出多少牺牲。

《玩偶之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当Nora决定离开Thomas和她一起打造的家寻找真正的自己,用力关上门离开的情景。这次的Dear Nora让我颇感意外,因为结局中Nora是开门就走的。后来想想,这样的设计也不无道理,因为Nora在离开前也表示她想纠正自己的错误才会想离开。与其说她的离开是出于愤怒,不如说她是冷静地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选择诚实的面对自己,可见婚姻失败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责任。另一方面,那敞开的门也带来了很多联想。首先,Nora离开后Thomas没有跑出去追她,也许是因为他还像以前一样,做什么只顾及光鲜亮丽的一面。那有没有可能Nora没把门关上是为了给予Thomas一个挽救他们婚姻的机会?看样子剧组是要让观众自己去猜测了。

IMG_6227

IMG_6196

IMG_6165

photo by Qiu Huixiang and Our Company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