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任骏之
演出:Dear Nora
团体:Our Company
日期:2014年6月19日
时间:8pm
地点:戏剧中心黑箱剧场
新生代剧团自信改编大师经典之作
继去年七月的创团演出 Three Children & Hokkien Mee 后,本地新生代业余剧团 Our Company 乘胜追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推出改编剧 Dear Nora。这是一个改编自写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经典剧作《玩偶之家》的作品,Nora 就是《玩偶之家》里的女主角。在剧终时抛下一切、夺门而出的举动,使 Nora 成为现代戏剧中最经典的角色之一。
“Dear Nora” 听起来像礼貌性的称谓,也像一个亲密的称呼。改编剧本取名 Dear Nora,似乎是编剧与这一个经典角色的对话,也像是制作团队面对大师和经典作品时表现的热诚和尊重。这一个由非全职人员组成的小剧团,在创团初期就改编和演出大师之作,体现团员的高度自信与勇气;但易卜生的原作拥有很高的名气,加上写实戏剧本身沉稳朴实的风格,这些对年轻的剧场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
掌握原剧主题和精髓
Our Company 的改编手法并不令人意外,就是借用《玩偶之家》出色的构造,阐述一个属于现代新加坡的故事。虽然原作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欧洲,但 Dear Nora 的编剧几乎不需要更改故事里的因果关系、情节的起承转合与人物设定,就成功地把现代和新加坡的元素套在剧本里。首先,整个事件的“危机/冲突”被完全保留下来。和原作一样,女主角 Nora 因为丈夫患病而私下向人借钱以供出国调养的费用,也因为要维护丈夫的名誉而隐瞒此事,并暗地里分期偿还贷款。只是在改编剧本中,整个揭发真相的过程以及制造张力的“工具”已由现代的电邮取代原本的信件和信箱。除此之外,这一个最终迈向悲剧结果的故事同样发生在一个欢乐的节庆气氛里,只是换了在现代,这个重要的日子已由新居入伙的宴会取代了圣诞节。
在人物方面,比较大的更动是这对夫妻的三个孩子的角色被删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女主角肚子里还未出生的孩子。关于这项改动,导演在演后交流会上解释,这使得团员与人物的年龄和人生经验更接近,在研究和处理角色时能更加得心应手。当然,附加的好处是少了三个孩童演员对技术资源有限的小剧团来说,相信是减低了不少制作的难度。
另外,编剧在戏中穿插了一些 Nora 离家后的虚幻时空,让她的丈夫和其他角色与她“隔空喊话”。透过这些脱离故事时空的段落,编剧强调了对灵魂人物 Nora 的诠释和想象,以突出“自我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概念的立场。基本上,制作团队掌握了原剧本的主题和精髓,并建立了与现代社会问题之间的关联,整体方向和意图明确,可以说交出了一个用心且认真的作品。
保留写实风格,缺乏现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
Peter Brook 说:当下存在的剧场经验必须贴近时代的脉动
制作团队在这部戏里贯彻了写实主义风格的特色。除了保留了这个写实剧本的大部分剧情之外,演员的表演、节奏、舞台设计、灯光和音效设计都展现着自然写实的风格,整体演出保持着写实剧一种沉着平实的质感。但在主题、剧情和人物方面,制作团队选择了较保守的改编方向,使 Dear Nora 缺乏了一种对本地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以及连带而来的尖锐批判力。虽然原作的主题普世性极高,但编剧和导演偏重对情节和对白的雕琢,人物身上的细节处理不够细致。
人物立体感的不足,背景、特性、生活细节等方面的探讨不够全面和深入,导致伴随着戏中人物的问题无法贴近现今本地社会的真正深层问题。在戏中,Nora 和丈夫是一对年轻夫妇,刚刚搬进了新家,期待着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满怀希望地准备展开新的家庭生活。这个设定原本非常贴切,但演出没有进一步描绘年轻夫妇面对忙碌都市生活和日益高涨的生活费的压力和情绪,使夫妇之间的冲突对现代观众来说显得单薄。
另外,孩子给现代父母带来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在现今社会,抚育和培养孩子对年轻夫妇来说是一项重要议题,可惜剧本安排在 Nora 肚子里的孩子始终没有为人物、剧情和剧本的意义加分。简单来说,Dear Nora 沿袭了《玩偶之家》绝佳的人物和故事架构,但没有充分引入当今社会问题以丰富和完整地呈现社会面貌,无法为观众剥开社会一层又一层的外衣。
现代剧场工作者和观众应该如何看经典写实剧?
写实主义戏剧在十九世纪开创先河,以“真实地呈现社会”的手法,在剧场里追求“揭露社会,改善社会”的目的。当时的欧洲,经济和社会结构进入现代化的阶段,紧接而来的是各种矛盾和问题。但在同一个时间里,新思想和新观念兴起,影响了写实主义的产生,写实主义派的戏剧以客观的视角,揭露了隐藏在地位、利益、虚荣及其它旧观念等外衣下的人性课题。在当时,这些戏剧赤裸地展现社会状况,无论风格或题材都非常大胆,在社会大众里引起了震撼,也形成了现代戏剧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来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经典作品?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依据而创作的剧本,对现今的剧场来说是否还适用?写实主义戏剧的一大作用是“揭露社会”,那么在改编这些剧本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延伸剧本的概念和主题,仔细观察和思考我们居住的社会有什么问题需要被揭露?经典剧本的一些主题放诸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可以是共通的,但作品涵盖的课题和讨论的实际问题却可能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现代的剧场工作者如在引用经典剧本的同时,进一步为现代观众呈现和深入探讨现代社会的问题,可能将为经典作品在新时代建立新的角色,进而增添新的价值。
photo by Qiu Huixiang and Our Company
经典(写实)剧 在当代上演的确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经典剧中加入对现代时代问题的反思? 但我以为这个“时代脉动”问题并不是所有剧场工作者都需要遵守的。无论是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经典剧都无疑是对特定年代人性的反思,但人性既然有时代特殊性,也会有超时代的普遍性。古老的古希腊戏剧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什么当代还有很多剧团在演?电影在拍?正因为虽然我们的社会制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人性人生的终极关怀并不都完全改变,比如古希腊戏剧中人和命运的抗争议题,在任何年代都不能说是解决掉的问题,而这种人性人类无法解决的困境恰恰给这些经典剧翻拍再演出提供了最最有力的支持。所以我们很难去强加一个被这个时代热炒的或者凸显的“议题“为一个所谓”时代脉动“的标签。这个”时代脉动“是谁说的算的呢?难道所谓的”主流“就是”时代脉动“吗?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如果他在某个经典写实剧中感悟到了某种人性人生的有价值的议题,他没有理由拒绝去老老实实按照剧本原先设定的东西去排演。(他当然有权利改变整个剧情,我只是强调”是否此剧能呼应”时代脉动““并不应该成为评比这个演出高下的标尺。)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是 经典剧的现代改编。这个问题就显得比较复杂了。因为当剧场工作者把一个经典剧原来的场景改变为现代当下生活的时候,如果他无法使用有效的编剧手法和导演方式去合理填补经典剧的时代局限性和当代生活之间的空隙,必然会导致观众对剧情的暧昧印象,甚至会使观众觉得非常好笑,出戏。比如这个戏对《玩偶之家》的改编,把剧情放到了现代都市,并且在地化,那么这样子,剧情中很多的问题也都需要在地化,即所谓牵一发动全身。如果仅仅只是在一些外部细节上的变化,比如过去通讯用信,现在改用email,那当然是永远不够的,因为人物的处境和面对的困境也需要全部现代化在地化。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深层次的变化,那么观众当然容易出戏,这样倒不如使用原来的剧本来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