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人:楚卡洛
演出:Ten Thousand Tigers (萬虎)
團體:Ho Tzu Nyen (何子彥)
日期:19/04/2014
時間:8pm
地點:濱海藝術中心劇場
如同羅馬認同狼族一樣,〈Ten Thousand Tigers〉(萬虎?)的導演意圖為新加坡找到跟虎族的關連。認同感(Identity )一直是新加坡這個的由移民組成的社會談不膩的話題,文化的孤獨感直接影響了藝術自由度,跨界跨文化的藝術也成了理所當然嘗試,劇中大量的以水做為跨界的媒介,敘述中的詭魅音聲不斷的重複:「生命始於水,死亡由此誕生」,水「模糊了界線,消溶了一切……」加上舞台上隨處可見的水柱,水缸,一直在耳畔出現的水的聲響,水般的潺潺配樂,都使得舞台成了熱帶雨林的一景。這樣的一景帶著觀眾進入了雨林博物館,而且是身歷其境的自然博物館,博物館中那個強而有力的渴望,是連帶著新加坡的整片東南亞島嶼,整片的赤道雨林。這整片就是養虎為患之地,就是孕育虎族後代的地方!這真的十分耐人尋味,看完該劇筆者個人最強烈的觀感是我們所熟知的溫馴的新加坡,如今已經不安於室了!長期受到禁錮的靈魂不願意再困窘在這人形的軀殼當中,導演期許這樣的爆發力和解脫也表現在劇中最後那長達三分鐘的強烈直射於在觀眾席的黃光束之中,用這樣的方式表現對文化和歷史的強烈渴求是十分值得鼓勵的。
然而以劇場表演藝術美學而言,這樣的跨界呈現實在也不值得讓觀眾走進劇場觀賞,導演選了一種近年來在國際間藝術展場中十分常見的「文件回顧展」的方式在做表演,演員的身體完全被困在這一格一格的歷史檔案夾裡,只能用聲音來做表演,而他們的聲音也是靠良好的音響效果而來,演員的存在意義微乎其微,就算是換成行動自如的人形機器人也可以完成這個表演。這原本是一個可以在任何一個主題博物館的展廳裡進行的演出,如今搬到劇場來顯得是有點小題大作。動作最大的一個高高在上的播報員,大多時候他是以中文做演出,但他也並非單純是一個播報員(如實播報的敘述者),他的敘述並不客觀,他的音聲充滿各種的不安,誘惑還有仇恨,他唯一可以動作的上半身就僅能是在播報台上做大幅度的扭轉,連眼神都得靠燈的幫助,對於劇場的演員而言,這是非常限制表演的一場表演(或者其實真的也不需要演員)。筆者以為,也許導演的野心只希望在跨界的常識裡擴大這樣的情緒,但是這場「高科技文件回顧秀」在從頭到尾沒有變化很大的強大情緒而削弱了許多劇場必要的表演要素,演員的身體,故事的情節就這樣消溶在聲光影像效果裡,就算不小心睡著再起來,劇情不但還是連得起來,還可以感受到和先前並無太大差別的力量,就這點來看,導演的嘗試也許是成功的。
photo by Ken Che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