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任骏之
演出:Death and Dancing
团体:Buds Theatre Company
日期:2014年5月30日
时间:8pm
地点:The Playtent
内容与形式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作品与媒介也一样,作品必须通过适当的媒介,才能把讯息准确地传递给观众。音乐厅与演奏会、音乐播放器与流行歌曲、电影院里的大银幕与卖座大片等等,都是我们熟悉的,也是“有效”的搭配。这些搭配的选择,除了出于技术的考量,有些其实是约定俗成的惯例。但艺术家有时候会尝试打破惯例,挑战大家的观赏习惯。现代剧场艺术家可以把平平无奇的地方转换成非一般的表演场地。它们有些是可灵活使用的空间,创作者在设计演出时不受传统剧场的限制,可以利用更多不同的方式展现作品。但这些场地通常设备比较简陋,没有传统剧场一应俱全的技术装置,创作者需避短扬长,才能发挥场地的优势。除此之外,创作者需掌握足够的技巧,并进行多方面的实验,才能让场地为作品加分。
星期五的晚上,传统老区如切路一带开始热闹起来。来看戏剧 Death and Dancing 的演出,要和饕客、酒客与嫖客擦身而过,然后在两家餐馆之间的楼梯爬上二楼。这里是剧团 Buds Theatre Company 的排练室,也是表演训练中心 The Playtent 的训练场所。只是没想到一路上灯红酒绿的情景,竟延伸到这小小的剧场内。(入场时,工作人员还送每位观众一个保险套呢。)这里像一家小型的夜店,有绚丽的灯光,还有七八十年代流行的舞曲,观众自由入座,如果想彻底融入到这环境当中的话,还可以爬上螺旋形楼梯到三楼的酒吧喝一杯。
这部戏以同性恋议题为出发点,探讨主流社会给性别和性向贴上带有偏见的标签的问题,并延伸讨论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抉择。故事里两位主角分别为男同性恋者与女同性恋者。来自不同背景的他们在大学成为好朋友,然后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在戏中,两人通过对谈、质疑、互骂、挑衅与安慰,引导观众思考性向的矛盾、社会对性向的误解,以及人生的抉择。
性别和性向是这部戏的主题,剧情中有不少在夜店里寻欢的场景。剧场里"身历其境"的设计,很快地把观众的心境和演出的气氛结合在一起。加上空间狭窄,两人在言语和肢体上多番激烈的交锋,把观众的情绪紧紧扣在剧本主题和角色立场上。“性别的定义是什么?一个人的性向的定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对异性或同性产生爱慕之情,跟对方的性别有关系吗?还是跟对方的穿着有关系?还是外表,或者言行举止?一个人的性向,是否真的能从穿着、外表、言行举止来分辨和分类?这种分类,真的有意义吗?”
剧情里有不少换景的桥段,虽然剧场内的设备不足以实现真实的场景转换,但两位演员有效地利用夹在观众席之间的表演空间,再以点到为止的灯光效果辅助,呈现夜店、街上、房间等主要场景,并交待了跨越数十年的人生故事。演员以夸张和趣味式的演法,成功把剧情、剧本主题、问题,和编剧(或导演)的立场传达给观众。整个过程趣味不断,虽然充斥着限制级语言,略为低俗,但效果是有力量及有深度的。
可惜的是,这股力度只停留在上半场。中场休息后,剧情转向话题性比较低的“人生的抉择”上。下半场前段一大部分是演员一人的独角戏,少了与对手的针锋相对,剧场空间里的能量平衡出现了变化。场景细节本就以简洁为主,少了一个人,整体空间视觉构造缺了一角,场景、道具和灯光的设计也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来填补缺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冗长的独角戏显得了无生气。两人在故事的结尾重逢,彼此分享多年来依旧坚持什么、舍弃了什么、体会了什么。虽然两人的相遇把能量提升了,但随着剧情的进展,节奏比之前已放缓了许多,此时再使用高亢的能量,使观众感觉疲累和厌烦。演出没有恢复之前的精彩,也没有展开新的光彩。在空间狭窄、设备简陋的小剧场里呈现两个多小时的戏(这已接近或相等于在正规剧场上演的戏的时长了),同时更要处理多层次的内涵,导演在空间调度、叙事手法和这两者之间的搭配还需要进一步仔细研究和尝试。
具备高度灵活性但设备简陋的剧场,的确考验导演和设计师的功力。面对空荡荡的空间,导演和设计师应该如何看待表演区和观众席的关系?是否真的要顺着这种特性走,把表演和观众融合在一起?我们常被“身历其境”这种概念所吸引,但我们是否真的要“身在其中”才能体会一部戏的美?剧场设计大师 Robert Edmond Jones 认为舞台布景是一种情境,表演并非在布景的前面进行,而是在情境之中发生。那么“身历其境”的设计把观众纳入情境中,观众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表演进行时,观众与剧场空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通过设计,两者能够达到什么程度的融合?换个角度看,表演应该与观众建立多少距离,才能创造如戏剧学者黄美序所说的“美感距离”,以制造适量的情绪来维持观众的兴趣和参与感?
photo credit: Jasmine Wang
Pingback: 鸽子们很干扰 | 评 Pigeons | 众观 re-VIE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