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往上流之重返生活 | 评《水往上流》

劇評人:楚卡洛

劇名:《水往上流 Fluid》 (M1華文小劇場節 )

团体:實踐劇場

時間:3/7/2014 8pm

地點:拉薩爾學院 Lasalle Flexible space

TTP_Fluid_04

質疑的主題

《水往上流 Fluid》是一個導演劉曉義在實踐劇場裡的「實驗室」實驗出來的一部戲。劉曉義實驗性的作品在過去的《11-即興郭寶昆》和《勒緊褲腰帶》系列裡有多部戲的嘗試,如果拿2012年年初的《11-即興郭寶昆》來說,它挑戰實踐劇場空間(史丹佛中心)與郭寶昆作品中的「迷惘」主題(運用實踐劇場史丹佛中心各個角落演出11段郭劇本中的迷惘片段)這次的《水往上流》挑戰的則是一個「質疑」主題,然而此次的嘗試不如《11》那樣拆解的文本和空間規模較大,這此的規模小,卻小的十分的完整,而「質疑」的氛圍貫穿全篇,一氣呵成,質疑劇場,質疑舞台空間,質疑觀眾和質疑故事,甚至可能質疑导演自己。是一完整而有趣的作品。我們先說故事的脈絡:

故事從一個普通老百姓「老王」開始,老王無意間在門縫中看見小學生舞蹈表演,那年輕活力瞬間迸發了老王前所未有的激情,他突然渴望在那些感動裡專注一回,於是他報名了價格不菲的表演課課程(可以吃超過200盤雞飯的價格)。故事說到老王的渴望改變的同時,舞台上同時開始播出各種物品售價的聲音和字幕,比如「雞飯2元」,「Mineral water 1塊8」「華文小劇場節票價38元」「如何表達自己工作坊200元」等等大量的商品售價。經過了一陣插播,老王選擇把自己的改變寄託在一個表演工作坊裡,他花錢報名了表演課。這一段的插播十分巧妙,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橋段,更讓觀眾啟動了「質疑」的開關,例如我就會開始想「到底要不要認真聽下去這些商品售價?」或者「這麼貴啊?」

故事說到了表演課堂上,老師做各種感覺上不是什麼正規的表演訓練,第一堂課就同學裸體(還真的有同學裸體),第二堂課要演員體驗站在打光的舞台上的感覺,第三堂課是演員現場要求一名觀眾的現場體驗(我看戲當天參與了觀眾的現場體驗,配樂是《神秘女郎》),而最後一堂課是要同學們去到後山裸體走向馬!然後又是一大段的工商服務—-物品售價的播
音。台下的觀眾跟著敘述者老王旁觀了整段故事,也參與了這一切,導演劉曉義坐在台下,不禁讓人有種被「玩弄」的感覺,這個故事裡的每一份參與,燈光,音聲,舞台,和戲劇行動,都在劇場「量杯」裡,被劉曉義攪和在一起,他要這些身處於劇場空間裡的每一人,每一樣事物,陪他一起見證那攪和出來產生了「什麼」,而那個「什麼」就是他要質疑的事物。目前我
尚無法給他一個完整的術語,但可以清楚的看見「質疑」在這裡面的作用,從導演,劇本,演員和觀眾,這幾個構成劇場藝術的元素中用質疑而模糊了其中的疆界,它們四者之間是流動的存在,是有機的在空間裡發生著作用,產出了有趣的創作。

其他的「質疑」還表現在另外的手法上:

例如一開始劇場滅燈之後,沒有馬上開場,等了約有3-4分鐘,才是一名女演員(李邪)一派輕鬆的像劇場工作人員拿著手電筒黑壓壓的劇場,坐到右邊舞台的「廣播台」上「播音」,而那個播音效果還不是普通的差勁,時不時的有雜訊,斷訊,重播和倒帶,讓觀眾目睹了「播音員」和「劇場工作人員」的不專業,是的,演員還曾短暫的離開過舞台去買了一大袋NTUC,並在舞台上放鬆的吃便當和自拍。然而,這些「亂」卻都在一個「美的範疇」裡,這個「美的範疇」就是那舞台後方嘈雜的「水流」裡,那個「嘈雜」是由於一大片的「白塑膠袋」而來,這些白塑膠袋只堆在舞台一側,劇場燈未暗之前,它在空間裡自成一道風景。劇中只有燈光和舞者(林振發)的身體是柔軟的,燈光在塑膠袋上緩緩的打出了波光粼粼,舞蹈演員在裡面浮浮沈沈的舞動,不時的還撥動塑膠袋,使之配合前面故事的節奏,畫面甚美!這樣的處理除了造成音效和畫面之外,更重要的,這部分是一流動的意識流佈景,它使得本劇的「質疑」主題更加的完整,因為這是一個劇場美學的質疑。以觀眾的角度而言,前方在播音室裡的短訊雜訊,和後方的吵鬧聲成了一組交響,你聽到了那個「什麼」在喧嘩,在流動,而舞者的身體在此「澎湃」之中逆流而上,衝破困境。

觀眾的主題

我很意外的發現,當這些質疑的元素在劇場裡加在一起,竟然成就了一個完全觀眾(受眾)的一個作品。原本我的期待只是導演的玩弄(遊戲)/質疑/實驗,但從一個老百姓的故事到表現手法,觀眾近乎是大量參與了這個作品,於是,所有導演的「質疑」就「自然」的「流」到了觀眾的身上,回到我們的生活,例如我就開始疑問工商服務也可以是台詞?可是,又何嘗不是呢?我們每一日的資本主義生活不都在這大段的商品價格播音當中深深的被諷刺了嗎?!我也開始去質疑什麼是劇場,為什麼這樣的表演是劇場?那究竟我們所認知的劇場是什麼?長久以來傳統美學劇場的律則,戲劇的情節,高潮和受眾的參與的關係等等,為什麼不能就這樣的被「生活」所檢視?為什麼劇場不能像在家裡客廳看電視一樣輕鬆,你可以摳摳指甲,滑滑手機。

於是,我想起生活中有太多的百無聊賴,與劇場到底有什麼連接?生活的瑣碎故事,情節有如花開,如水流般的自然,因為這是生活,高潮在那些干擾你思緒的瑣碎事物,它在斷線,遺忘,突然跳電,忘記台詞,重新來過中引起你的關注,挑動你的質疑,這樣也是美,不是嗎?當然,這裡又衍生出另一些質疑,比如生活的瑣碎不再精煉的同時,這樣的表演是不是還能不可取代?我突然覺得,這樣的實驗/質疑/玩弄(遊戲)可以讓劉曉義所領軍的「實驗室」透入更多不可思議的元素,更源源不絕的發想下去,開放的實驗豈不就是流動,就是逆流而上嗎?

我不確定導演本劇的靈感來自于何處,但我想到一個台灣台東東河鄉都蘭村,在11號省道的地方有一條農業灌溉溝渠,順著水溝,蜿蜒向上流去的「奇觀」就叫做「水往上流」。這個據說只是一個視覺的假象,是因為該水流旁邊的景物傾斜度大於路面,而造成彷彿流水由低處往高處流的現象。 或許我們就可以從這樣的一個地理小景觀來看一個劇場,這整篇評論太嚴肅了,水往上流並非逆流,也不是奇觀,就是一個側寫生活的自然現象。

TTP_Fluid_06  TTP_Fluid_05TTP_Fluid_03 TTP_Fluid_02 TTP_Fluid_01

照片由实践剧场提供。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