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意会 | 评《水是枯竭》

剧评人:刘洋

演出:水是枯竭(M1华文小剧场节2016)

团体:实践剧场

日期:2016 年 7月 26 日

时间:晚上 8 点

地点:42 新剧中心黑箱剧场 Black Box@Centre 42

Fleet #2

小剧场相较之大剧场,往往让人联想到“先锋”、“实验”这些字眼。而刘晓义也恰恰是新加坡华文剧场里一个风格颇为“实验”的导演。今年的华文小剧场节,他导演的《水是枯竭》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关于生命和流逝的心灵独白”——生死是个很私人,又总难免沉重的话题,这段“独白”仍沿袭了他极简内敛的手法,将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观众。

节奏里的寓言

这出戏我看了两次,一次彩排一次正式演出。第一次看彩排时,除了戏名,我对这部戏的创作背景一无所知,连观演手册都没有翻看过。这次“毫无准备”的观演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这是我第一次强烈的感觉到,舞台空间里不同元素的节奏变化本身,就能讲出极动人的故事。

先是光。一束暖光从台侧照向舞台,以相同的频率亮起又熄灭(大约3秒一次变化),不断重复。在黑暗与黑暗的间隙中,一个布置简单的房间被勾画出来:一侧是件悬挂着的男士白衬衫,一侧是个白色的长方体,上面放着满满一杯水。如果说最初的几次亮灯让观众得以观察舞台空间,那么在这之后长达数分钟频率一致的亮/灭,则成功地让所有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灯光的节奏上来。就像是看一个单摆,或是听佛堂里敲木鱼的声音,单一的节奏会使人的时间流逝感发生变化:可能是“弹指一挥间”,也可能是“度日如年”,因人而异,也因心境而异。作为一个刚刚入场、心神未定的观众,这几分钟的“等待”显得极为漫长。就在我被这种漫长折磨得几乎坐立不安的时候,灯光的节奏变慢了。就像是急促呼吸了半天之后换成了深呼吸,我的焦虑似乎被安抚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剧场里又多了一个节奏:演员梁晓端推开门,走进了黑盒子里。

她也在遵循某种节奏:进门-关门-凝视-摔倒-起身-出门,如此循环数次。她的每次摔倒都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即便知道她会再次摔倒,也还是让人觉得紧张。我不禁开始觉得这出戏的形式或许可以与打鼓来类比:在不同的鼓上击出不同的节奏,各不相同却又相互应和;鼓点的节奏有不同的段落,一个段落结束,新的节奏又响起。在眼前的黑盒子里,人与物,声光影,都在循着各自的节奏跳动着。每段节奏的重复性被放大,以至于它可以被清晰地感知。

晓端在剧中没有任何台词。“讲述”的职责由编剧潘诗韵配音的旁白来完成(这是我在看过彩排后才知道的)。实际上说“讲述”是不大准确的,因为剧里没有明确的故事需要被讲述。旁白的作用更像是从另一个角度在呈现“生老病死”这一母题,作为众多鼓当中的一个参与在节奏的交织中。

戏到一半,旁白开始念病人的每日身体体征。听到一遍又一遍的“x月x日,脉搏,xxx”时,我突然发现,当“脉搏”加入到这节奏的组合中,之前和之后我所体验到的一切节奏,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了关乎生死的隐喻。灯光的明灭像是日出日落,房中间滴答落下的水滴像在诉说生命的流逝……那或快或慢的、让我感觉坐立不安的单一节奏,却有些讽刺地对应着我们对健康、对生命的认知:脉搏一分钟70-80次才是正常,心律要稳定,饮食要规律……当晓端躺在白色的“病床上”,开始随着全剧中唯一一次出现的音乐旋律挣扎舞动,她的身体不时地触碰到身后的那道光幕,将光幕分割成不规则的、舞动的光束。画面越是美,越是让我觉得悲伤。脉搏的节奏单调,“病床之舞”的光影灵动,和《水是枯竭》的标题一样让人感到矛盾。

在戏的结尾,被喝空的水杯一点一点被落下的水滴填满,似乎在重塑被打破的生命节奏,又似乎是故事的倒叙。留白里的诗意和哲思,让我在剧终后回神了好半天。

以感性代替理性

这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不仅仅是用眼睛和耳朵在“看戏”。在看过彩排后再看正式演出,我开始留心自己看戏时的“肌肉反应”。香港著名剧评人小西老师说,我们不仅要用视听,还要用身体去“看”戏。这对观看《水是枯竭》似乎特别适合。在第二次观演之前,我用以往看戏“做功课”的方式了解了创作背景:《水是枯竭》是基于演员和编剧在真实生活中面对亲人生病、离世的经历而创作的。我们的身体在面对舞台空间里变化的节奏时作出的自然反应,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更切肤地体验到戏中人的心境。开场时灯光明灭的几分钟令人脖颈发僵,那种焦灼不安,不知作何期待的感觉,似乎也让观众对主创在面对亲人患病时的心情接近了几分。

听编剧潘诗韵说,原来的剧本并不像最终舞台上呈现的那么极简。导演剥除了情节,代之以声光影,以感性体验代替了理性讲述。晓端在黑盒子的一侧,踏着延伸出来的白色床单缓慢地走向丈夫的病床,每一步都是那么的仔细,我想象着那种肌肉克制时的酸痛和颤抖,不知道是不是能借此窥得半分她以克制悼念丈夫的复杂心情。随着她在戏的结尾推开黑盒子的窗户,我提了全场的那口气,也终于有了出口。

较之晓义2014年的《水往上流》,一切都更少了,但给我的震撼却不减反增。对生与死的认知极其私人,大约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Fleet #4

Fleet #1

Fleet #3

 

照片由实践剧场提供。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