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的紧箍咒 | 评《天下第一楼》

剧评人:刘洋

演出:天下第一楼

团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日期:3月23日

时间:晚上8点

地点:滨海艺术中心 Esplanade Theatre

如果要说北京人艺是一个具有鲜明风格的剧团,我想不会有人对此持疑。一说起北京人艺,我的脑海里便有这样一个印象:京腔、话剧腔浓郁,演员的演绎中带有几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精气神,表现手法极为写实,主题往往围绕传统文化、历史、主旋律政治展开,并且最爱讲“老北京”的故事。

要看《天下第一楼》,《茶馆》是一个绕不开的“参照组”。两个戏同出于北京人艺,都是京味儿十足的三幕剧,都是描绘清末民初的人间百态,借小人物沉浮说大时代的兴衰。两个戏连舞美都极为相似:都是“打开”了酒楼的一面墙,给观众打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你看清酒楼里来往的各色人物。有《茶馆》的珠玉在前,我很好奇,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天下第一楼》?

【谁的“现实”?】

人艺是一个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剧团。所谓现实主义,就是追求基于严谨观察的“真实再现”。19世纪初,现实主义戏剧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俘获了大量的观众,因为它所追求的“真实再现”,能有力地批判社会现实,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也正是因为现实主义戏剧有这样的“社会功用”,细数我们所熟知的优秀现实主义剧作,不管剧中的情节发生在什么年代, 归根到底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代社会里人的生存状态。

《天下第一楼》于1988年首演,讲述的是发生在6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的故事。当时主要的戏剧观众,大多数都没有经历过剧中描绘的那个时代。而老舍在50年代创作《茶馆》时,大众仍保留着对那个动荡年代的记忆,并心有余悸。因此,当观众看到茶馆里的人们在时代变迁中以各自的方式求生存时,那种感动是真实而切肤的。

但《天下第一楼》既没有讲当代的议题,也似乎没有要借古讽今的意思。如果细看剧中的几个主要冲突,我们看到的会是固化的社会阶层对剧中人的压迫(五子行、妓女被人瞧不起),是手握资本与政权的上层的丑态,是“劳动人民的智慧”。虽说这些主题在任何时代似乎都能成立,但又未免让我觉得有点老生常谈了。毕竟从中国建国之初,这些主题便占据着主流的话语。而80年代中国社会上那种天真烂漫,却又隐约对未来焦虑不安的情绪,似乎并没有进入人艺的视线之中。要讲谁的故事,展现谁的‘现实’,是一种价值上的取舍。

【形似神不似】

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从前人作品里汲取灵感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曹禺那部惊为天人的《雷雨》,就充满了易卜生的《群鬼》的影子。《天下第一楼》的剧作家何女士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并未亲历清末民初的动荡,却写了这部戏,要从北京人的视角来探寻老北京在那段岁月里的辉煌。《天下第一楼》与《茶馆》太多的相似之处,让人很容易觉得是前者大量借鉴了后者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这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正是这些借鉴之处让我忍不住将《天下第一楼》与《茶馆》进行对比,也让我有了不恰当的期望,期望《天下第一楼》也是出澎湃着家国情怀的戏。遗憾的是,《天下第一楼》只借鉴到了《茶馆》的形式,却并没有借鉴到其中老北京的筋骨。

从情节来说,我眼前的更像是一出浓缩版电视剧(《天下第一楼》也确实有电视剧版),剧情可概括为“草根出身的职业经理人与富二代资本家之间的博弈”。虽然台词中出现了几个军阀,几个皇室,但是他们只不过是故事的点缀和噱头,就像爷爷辈酒过三巡吹牛时,也爱说自己当年曾与某某高官一起放牛。外面的社会变动,并没有对这饭庄里的人们造成什么本质上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剧虽分了三幕,幕与幕之间,人物心理与处境的变化都少了一点厚度。推动情节的总是催债与核账,除了当上了掌柜的卢孟实和被抄了家的克五,其他人的生活甚至都没有什么重大改变。同是清末民初,时代背景是《茶馆》的骨,是《天下第一楼》的衣。只要换个时代,《茶馆》的故事一定不会发生;但《天下第一楼》,却可以换个时代毫不违和地上演。

再说剧中人物的设置。一边倒的比赛往往无趣,一出戏要有精彩的冲突,必须要有势均力敌的正邪两派。《天下第一楼》里的主人公卢孟实是一个形象饱满的多面角色,他一方面踏实肯干,对手下的伙计也能一碗水端平,另一方面又会以黄土充金币以拖延债款,甚至对竞争对手新进的鸭子狠下毒手。反观剧中最主要的反派,两位少东家被演绎成了又蠢又横的富二代,形象极为脸谱化, 反而大大弱化了主角所面对的困境。再加上时代背景在这部剧中的“不作为”,卢孟实的人生起落变成了时运不济、遇人不淑造成的偶然,失去了《茶馆》里那种无可奈何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宿命式悲剧感。

最后说题眼。到了剧终之时,卢孟实选择了出走,留下的最后感叹竟是“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这让我不禁唏嘘,全剧费尽心思地细致还原了中国最有悲剧色彩的宏大历史时代,学足了《茶馆》的形,最后却只将题眼落到了个人名利取舍这样的小处,终归是不得其神。(是的,在我看来,面对家国存亡,出于“偶然”的个人得失,实在只能退居为小事了。)

【不破不立】

在查阅本剧的资料时,我曾在相关新闻报道中读到这样一段话:“这部作品从1988年搬上舞台以来,26年间已经更替了好几代演员,但其台词没有改过一个字,服装、舞美、灯光也都没有改过,戏里流淌的人生况味更是始终如一。”而我们一直以来看到的《茶馆》,虽然林兆华导演在1999年对《茶馆》尝试过新的编排,但短暂的尝试后,最终还是在2005年回归了焦导1958年的排演版本。

这大概是每一个剧团,甚至小到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一个好的剧团应当探索出自己独有的风格。风格是相对稳定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需要时间和作品来积累的。另一方面,艺术又往往是“不破不立”,只有不停推翻、挑战自己熟知的风格,才能拓展艺术的边界。否则,不停重复所谓的经典,躲在经典的光环所打造的保护罩下,只会落入彼得布鲁克所说的“僵化的戏剧”的陷阱当中。

从人艺近年的演出剧目来看,人艺第一代艺术家所摸索出的宝贵的风格,已经成了人艺头上金光闪闪、却难以摘下的紧箍咒了。要怎么克服对前人经验的亦步亦趋,大胆地放下“天下第一”的骄傲身段,重新审视如何用新的戏剧作品来回应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是人艺必须直面的挑战吧。

照片由Jack Yam摄影,滨海艺术中心提供。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