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废牙
演出:剃头刀
团体:TOY肥料厂
日期:2015 年 3 月 12 日
时间:晚上 8 点
地点:戏剧中心剧院
Toy肥料厂的《剃头刀》在新加坡五度上演,算是本地剧场的经典之作。导演吴文德把母亲的故事搬上舞台,再现了母亲作为一个街戏演员的一生,也重现了新加坡街头戏曲的兴衰。
这是我第一次看《剃头刀》,剧场内灯光亮起时,布景的设计令我印象深刻。中间有圆形的舞台,三面是高耸的木架,木架底下是化妆台,上层挂满了戏服,这三面布景像是街戏的后台。另外,升降幕布又能使剧场空间转换为街戏的台前。
如此布景的设计服务于《剃头刀》戏中戏的结构。《剃头刀》有三重的结构:第一重结构,是后台的一群演员在聊天讲故事,在这层叙事中,表演者打破了第四面墙,与观众直接对话。第二重结构,是女演员Ah Chiam的人生,在这层叙事中,中心舞台的故事进行之外,观众还可以窥视到“后台”演员在走动和准备。第三重是福建戏中剃头刀的故事,穿插其中,重现了温亚米签女士的代表作,除了反串的搞笑外,比较中规中矩。
我想《剃头刀》的深受好评来自导演对母亲、对街戏、对本土文化的真挚情怀。能够把母亲的故事搬上舞台,是难能可贵的。观众在观看一个剧场作品时,除了欣赏、娱乐,也在意于作品的诚意。《剃头刀》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街头的舞台美学和怀旧的福建街戏曲,都散发诚意。剧场作为当时当地的艺术,能够和本土人文紧密结合,自然打动人心。
但艺术作品不能止于情怀。
我在看完《剃头刀》之后,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暗恋桃花源》。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作品《暗恋桃花源》几乎是这种戏中戏结构的范本。同样有不同故事的平行叙事,《暗恋桃花源》便扎实得多,每一个故事中都堆积着欲望和阻碍,层层递进。两个时空平行叙事的关联性,和悲喜剧交叠的效果,又使得在整体上有更多一层的解读。串联起两个戏中戏的,“剧团排练”的这一层叙事也没被忽视,两个剧组相争,每个人都很纠结,寥寥数语,也能刻画人物心理。虽然戏里戏外,人物众多,却都不是走过场式的,工具性的被用。就因为人物的丰满,戏剧性的强烈,才能在结尾营造出巨大的悲哀,让观众无法喘息。观众的悲伤从戏中而来,也从自身而来,因为它已经有足够的东西让观众思考。《暗恋桃花源》始于台湾人在战后失落的情怀,却并没有止于这种情怀,而推进到一种哲学的思考中。
反观《剃头刀》,许多情节都是由于怀旧,对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没太多作用,缺乏意识。平行叙事也看不出关联,没有比较。《剃头刀》的故事很好,很多东西有待挖掘。例如,温亚米签女士的经典角色剃头刀,是个反串的男性角色,也是个乐观的、万能的仆人。在现实生活中,Ah Chiam是不是那么万事必达,能不能总是服务他人,忽视自己,都是塑造冲突的可能性。而后台的演员们,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也得有个由头。
好的戏剧,应该是多重观点的,如果只是一种观点,那么就等于没有观点。对待传统艺术,如果只是很珍贵,要保留,就等于没有观点。《剃头刀》并没有这样的野心,来讨论传统艺术。郭宝崑的《老九》也谈传统戏曲,就要深入得多,每一个角色,在身份背景的前提下,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于是观众心目中的问题——我们要如何对待传统艺术——就因为多重背景的多重观点得到了审视。
导演吴文德说,七次执导剃头刀,每一次重演,都有创新,都有深化,我想《剃头刀》很有潜力继续改进,持续上演,成为真正的经典。
照片由 TOY肥料厂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