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其实并不普通 | 评 Normal

剧评人:兰竹

演出:Normal

团体:Checkpoint Theatre

日期:2015年4月10日

时间:晚上8点

地点:戏剧中心黑箱剧场

Normal (1)

首先说说剧名《Normal》,这让我想到霍桑的《红字》,海斯特白兰胸前那个大大的、夺目的A字,本是为了惩罚海斯特白兰通奸的罪行,向世人昭示她的不洁。但多年以后,她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和勇敢,赋予了这个血红的A字更多美好的意义——有能力的(Ability),天使(Angel)。同样的,Normal一词也有很多的意义,首先它是普通的、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这看起来好像很沮丧,因为我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渴望自己与众不同。但Normal也有“标准的、规范的”的意思,师范大学就被翻译成“Normal University”。这世上有许多一流的师范大学,难道你能说它们是普通的大学,正常的大学?请问,哪所大学是不正常的大学呢?

所以,当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把学习能力较差,程度较弱的一批学生,通过考试成绩分成Normal这个源流时,这个词便被赋予了一些不那么美好的色彩。似乎成为Normal的学生,就被贴上了智商不及格,能力低下,品德纪律皆有问题的标签。就连剧中作为主角,充满了爱和正能量的老师Sarah也不例外。她还没有见到学生,就已被告知并接受了Normal的学生非常难搞的标签,甚至在个别学生的名字上做上标记,以便自己管理。

该剧剧情的处理也比较Normal。因为类似的讲教育真谛的电影其实已经有不少,《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和《烛光里的微笑》等等,这些电影故事有所不同,但主题不外乎以下两点:用很多很多的爱来拯救活在黑暗中的问题儿童,用很多很多的智慧来引导孩子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Normal也是这样一出戏——用很多很多的爱来拯救被人瞧不起的孩子。但剧中所体现出的老师对于问题少年的救赎,却缺乏了太多的智慧。作为老师的我,闭着眼睛哪怕只能听懂70%的英文台词,都能想到剧情的发展——没有经验的年轻老师听从了前辈的指导,直面问题学生发生严重冲突,于是老师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开始试着用心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并且通过自己与学生的沟通和鼓励来激发学生的才能,并成为孩子们的知心姐姐,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遭遇传统教育理念的阻挠,在冲突中正好彰显年轻教师的满腔热诚不畏艰险。不管最后失败还是成功,伟大的教师形象都会留在观众心中。但Normal真正打动我并让我落泪的,是孩子们的自卑、脆弱,以及对优秀那种带着变态的嫉妒和不屑一顾的渴望,在演员的每一个小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说话的语气中都表露得淋漓尽致。这出戏真正出彩的是学生,不管是最好的学生,还是最差的学生,她们共同的名字是——孩子。

Normal (8)剧中的三个女孩:Marianne、Daphne和Ashley,应该就是这个教育体制中不同类型的孩子的代表了吧。Marianne符合这个体制的一切评判标准,优秀、上进也循规蹈矩。Daphne天资不够,成绩较差,却仍竭尽全力做一个符合评判标准的好孩子。只有Ashley,她似乎符合我们平常所说的叛逆少女的一切条件——美丽、逆反、成绩差。三个孩子似乎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也好像都是我们在学校里常常会遇见的那些孩子。但小剧场的好处就是观众与故事的距离大大地拉近,故事情节已经不那么重要,演员眼睛里那些细微的神情,她们肢体上那一瞬间的颤抖、僵硬都可以猝不及防的抓住你的心,让你沉浸在她们的世界中为她们揪心、落泪。坐在第一排的我,看得到Marianne骄傲的脸和不安的眼神,也看得到她内心的恐惧和挣扎。我也看得到Daphne闪烁的目光、微微发抖的双手,她的每一次举手都那么犹豫,每一次提问都显得那么底气不足。她的自卑和怀疑,在举手投足间表露无遗。就连被叛逆和坚硬武装得无懈可击的Ashley,你都可以从她那挑衅不屑的眼神和慵懒粗鲁的动作里看到她内心的愤怒与委屈。

剧中的多数老师,你很难说她们不是好老师,她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她们以优秀为导向,她们,也并没有放弃那些normal的学生。但就像Ms Ang所说,这些normal的孩子就像被损坏的芭比娃娃,虽然有瑕疵,但还是可以卖出去。多数的老师不过是尽一份教师的职责,按部就班地教导这些normal的孩子。但这些被称作普通源流的孩子,恰恰是最特殊,最需要老师用心用爱去对待的。所以新老师Sarah会倾听她们的秘密,鼓励她们去实现自己最卑微的梦想。可Daphne每一次都会吞吞吐吐地问“How?”在现有的体制下,她要如何去对抗世俗的评判、去坚持自己的梦想?她也知道要努力努力更努力,但是要怎样努力,她才能真正提高成绩,按照老师和家长所期望的那样,进入理工学院?她们都知道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但要怎样做,她们才能挣脱教育评价体系打在她们身上的烙印,就像胸前的名牌,如果不戴,就是违反校规。在现行的规矩中,有没有为身在普通源流却最不普通的她们设定一个特别的优秀的标准?而每当被问到要怎样做才可以的时候,年轻热血的Sarah也总是无言以对。因为在这强大的体制下,一个刚入职的新老师,除了热情、除了爱与真诚,确实,很多时候,她也不知所措。

在故事的结尾,美丽而叛逆的Ashley自杀了。Mrs Lim在宣布这个消息时,仍然用了学校体系中遇到重大突发事件的常规标准流程。遗憾地告知大家所发生的事情、教育学生吸取教训,并告知学生,自杀是违法的行为,若不成功,将有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 却没有真的去探究或反思,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看似什么都无所谓的叛逆女孩选择了自杀,为什么在“每一个学校都是好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的口号下,仍有孩子会感到愤怒或绝望?我们每一个老师,真的发自内心的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吗?我们真的有用心去发掘她们身上的闪光点吗?

也许剧末三个孩子的独白可以让我们最直白地看到这些孩子的内心。优秀的Marianne是那么害怕出错,所以她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小心翼翼地按着标准来成长,她生命的每一刻,都生活在紧张和压力之中,不敢走错一步。努力的Daphne就算竭尽全力也无法理解教科书里那些复杂的知识。因为在她的世界里,那些知识一点都没有吸引力。真正吸引她的是日出日落的美好,跋涉路途中的风景。就算一生都无法到达顶峰,她仍然渴望享受爬山的快乐。然而教育体系中的评价标准、父母和老师的期望,都不允许她只是在路上,而一定要努力去达到山顶,而普通的她,根本没有办法做到。叛逆的Ashley其实足够聪明,但也足够敏感,所以当她就算考了99分,而父母在意的不是她的成就而是为什么还有一分没有得到时,她既愤怒又委屈?我们不是说努力就好,态度决定一切吗?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们看不到,却永远盯着我的缺点不放?

Normal (3)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现实生活中这样多像她们三个一样的孩子,优秀的孩子总让你感到冷漠疏远,他们平时总是努力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最好,脸上的表情总是严肃而紧绷,只有考到全校第一才会露出短暂的轻松的微笑。成绩较差的孩子总是粗鲁无礼,总是喜欢挑战老师,做事拖拉不肯努力,可是只有当你真正用心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时,你才会发现,他们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个辛酸无奈的故事。但作为老师的我们,很多时候,无能为力。因为很多时候,老师也只是这个强大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就像Sarah,有心,却无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这个世界的独一无二的礼物。但在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体制下,这些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要通过考试分流,也就是说,在他们还不到十岁的时候,就要被贴上不同的标签:聪明的、普通的、只能做体力活的。就算是最后有机会殊途同归,但他们要付出更多得多的努力,要一路承受异于常人的特殊目光,讽刺打击嘲笑。你要一个孩子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在这些腥风血雨中身心健康地茁壮成长,真的按照设计这个体系的人所想,顺利的走上另一条可以到达终点的路途?所以,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残酷的分流制度下,他们自动的选择了把学术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可是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你怎能残忍地把刚刚走上跑道的孩子就按三六九等分类?有没有人认真地问过孩子们的梦想,也许他并不想做医生律师科学家,也许她只是喜欢唱歌画画讲故事。虽然,这些能力很难帮助他们在这个现实功利的社会中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就连这些孩子自己,也开始深深的怀疑,自己的这些能力根本不能算作能力,因为它不能帮助他们成为教育评价体系中优秀的那一群,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也没有办法用这些能力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一出好戏不在于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发人们的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真的做到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好孩子?好的标准到底是多元的还是唯一的?那些被体制分为Normal的孩子,要怎样去证明他们的不普通?作为每一个平凡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每一个不同的孩子,不管你是家长、老师、还是孩子自身。

正如Karen Tan在谢幕时说道:“也许我们不能改变体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心。”

 

Normal (5)

照片由Checkpoint Theatre提供
摄影: Crispian Chan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