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任骏之
演出:Public Enemy (人民公敌)
团体:W!LD RICE
日期:2015 年 4 月 19 日
时间:下午 3 点
地点:维多利亚剧院
百演不厌的经典剧本?
据说,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挪威的易卜生的剧本是世界上被演出次数最多的戏剧作品。当然这包括了各种版本:搬演的、重新诠释的、改编的、解构的… 但无论透过何种形式,这些剧作似乎为剧场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动力。就拿易卜生的《人民公敌》来说,九年剧场才在去年演过华语版本,今年本地观众又看到由 W!LD RICE 呈献的英语版了。
W!LD RICE 在本地名气不小,演出作品涵盖多种类型,但那些以政治与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作品特别吸引我的注意。比如 2012 年的 Cooling-off Day 和 2013 年的 Cook a Pot of Curry,一看剧名就会马上联想到某个热门话题或事件,然后立即引起我对该事件的调皮想像。这次选用严肃的写实主义剧作《人民公敌》来探讨社会正义、民主与言论自由,看来是把探讨社会议题的宗旨和制作经典戏剧的经验结合在一起。
充满设计的演出
“精致的设计”是这部戏给我的第一印象。一来到剧院大厅就看到一座亮丽夺目、以团名“W!LD RICE”为造型的大型灯饰站在那里,一洗百年剧院的庄严气氛。踏入观众席,马上又被舞台上的剧名“PUBLIC ENEMY”的巨大投影吸引住。环绕舞台四周的白灯把镜框舞台的边框勾勒了出来,让本来是立体的舞台空间看起来更像平面的电影银幕。不但如此,我猜测场内的灯光并非原本的默认设置,这柔顺又明亮的色调相信是通过额外加设的灯具特意营造出来的。表演还没开始,观众已被重重的设计包围。
演出进行时,舞台上的场景由许多能上下移动的墙板依据故事情节组合而成。这些墙板采用了半透明材质,加上灯光的辅助,使舞台呈现一种带有现代感、华丽又简洁的视觉风格。这个设计概念让我感觉到一种不实在的奢靡,仿佛一个表面亮丽但内里虚浮的物质化社会。这些半透明的墙板更让我联想到写实戏剧里常被提到的“被拿掉的第四面墙”。它们时而掩饰,时而揭露,使我们总是在“看得见”与“看不见”之间徘徊。这是在暗示观众要努力看穿社会的层层外墙吗?
遗漏了细节的新版本
这次演出的剧本是由苏格兰编剧 David Harrower 改编的新版本,W!LD RICE 创作组又加了一些带有本地色彩的人名和地名进去。演出的外表设计精致,但剧情和内涵的架构却显得粗糙,剧本好像忽略了一些重要细节的铺陈。比如说,围绕在主角 Dr. Thomas Chee 身边的人物对事件的结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尤其是报馆老板 Lim Hock Seng 和编辑 Zainal Ibrahim,水源污染问题能否得到适当的报道以及大众的了解就看他们的决定。但在演出中,他们的态度和立场转变得太突然。大众利益、财团利益、国家声望、财政负担、公众卫生、社会和谐、人性正义… 众多利益冲突的考量和挣扎,都在节奏快速的剧情中简短带过。正当我要从每个关键人物的观点和他们之间的争辩中去捕捉整个争议的各个面向时,他们已看似盲目地、一窝蜂地倒向不正义的那一方。这个急速转变让整体剧情欠缺说服力,我也无法从各个冲突元素的逻辑中建立自己的判断。
剧本的另一改动我也觉得不甚理想。这个版本的故事背景已从挪威沿海小镇换成我们现在身处的国际大都会,一座正在建造中的世界级水疗度假村被发现水源受污染,若停工将影响收益。当污染问题被揭发时,从部长到民众、社会上几乎每一个人都为了捍卫经济利益而选择忽略严重的污染问题。但我认为这座被严重污染的水疗度假村一旦开始营运而游客受到感染的话,这生意也将很快经营不下去,国家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剧中人物看起来聪明有学识,应该不至于会如此固执和愚蠢。这剧情设计无论从人性正义或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都未免有些草率。我在想,如果把“世界级水疗度假村的水源污染”换成一个在现今社会更难取舍和抉择的难题,供观众思考的空间会不会更大一些,也更有意义?
民主的问号
有一场戏特别有意思,创作组把“Dr. Thomas Chee 为了公开调查报告而召开的公众集会”的演出空间延伸到观众席中。饰演“民众”的演员就在观众的身旁,不断大喊着反对口号和诉求。此刻的我,虽然内心无法认同他们的非理性举动,但他们的气势和音量足以让我软弱。当下的气氛试图挑战我们每一个人的自主性,当身处人群中被声势浩大的“大众”影响时,我们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我不愿意完全认同 Dr. Thomas Chee 口中的“大众都是愚蠢的”这样一个说法,但我没法否认和逃避群众力量对社会(包括我自己)的影响力。
这似乎也是这部戏留给本地观众一个最大的问号。虽然是个耳熟能详的问号,但也是在本地很迫切的问号。
“民主制度是不是最好的制度?”
“民主只是让一大堆笨蛋做决定?”
“由少数的、有能力的人去做决策是远离民情的精英主义?”
“民主的意义是什么?”
但是,我们要如何思考这些问题呢?这样一场精心制作的戏剧,只是我们对现状不满的华丽宣泄吗?看完戏之后,走出美轮美奂的剧院,我们是否又回到已习惯了的现实生活节奏中,地铁故障就骂一骂,前面在排队就跟着排一排,烟火升起就鼓掌,交通费起价就发牢骚?我们的剧场生态是否有提供完整配套引导我们针对主题继续思考并交换意见,以丰富和深化我们的理解和想法?是演后交流、论坛、剧评、脸书上的留言,还是咖啡店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