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美学观?| 评《在大水之中》(2015华文小剧场节特辑)

剧评人:废牙

演出:在大水之中(华文小剧场节2015)

团体:身声剧场(台湾/马来西亚)

日期:2015年7月24日

时间:下午3点

地点:拉萨尔艺术学院·灵活表演空间

在大水之中 3

在大水之中是一部由身体和声音组成的剧场作品,虽然情节简单,对白甚少,但异常丰富,饱含各类民俗文化,也是一场美学的盛宴。它虽然面对的是儿童观众,但对于成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体验。

观看《在大水之中》,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对东南亚传统民俗表演十分有兴趣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戏中的乐器、歌谣、面具和舞蹈的来源。

位于台两侧的乐器组合吸引了我的目光,那里有锣有鼓,也有很多我不认识的,用自然材料做成的乐器。这些乐器在剧中实现了下雨、刮风、海浪的声音,也为戏中人物在害怕、兴奋和打斗的场景中配上合适的音效。

我感到声音的魔力——锣鼓喧天仿佛让我掉入热闹的筹神街戏;安静的吹奏乐把我带到了静谧的乡村夜晚;集体的打击乐又让我如同置身于原始而奔放的热带丛林……

演员的肢体也非常厉害,他们的身体充满了美感和能量。一场与大蛇鳗打斗的场景,巧妙运用了华人舞龙舞狮的技艺;主角在大水中划船,踩高跷和耍大旗的表演被运用进来……

可是,这些让我惊叹的民俗元素,我却对他们一点也不熟悉。生活在新加坡这个非常西化的国家,我们接触和认识的世界已经远离了那些我们本民族的或者是相似的亚洲文明,它们属于博物馆,属于旅游景点,属于老人的记忆,属于街头艺人,就是不属于自己。当我们对它“敬而远之”的同时,也如同西方人一样把它们异化成了神秘的“东方”,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所以,当身声剧场的演员们,通过去各地学习传统技艺和乐器以及面具的制作,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时,我觉得非常可贵。

新加坡的孩子也许熟悉亚当和夏娃,却不太认识女蜗和盘古,他们熟悉灰姑娘和白雪公主,却没太听说过《白蛇传》或《鹊桥相会》,更不要说其他亚洲名族的神话传说。如果全世界都追求一种文化,那我们生为什么人,居住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在大水之中》难能可贵的地方。

但我并不认为孩子们需要知道戏中任何事物的来源。这是我一个大人的纠结,是因为无知,也是因为被“知识”所限。首先,《在大水之中》并不是一个把各种民俗文化填充进来的作品,而是充满了创造力的。创作者们把古老的智慧融会贯通,并且发挥想象,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和美学。你并不需要带着任何知识去观看它,因为它自成一体,非常完整也非常美。其次,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过,“观察”是你丢掉你的植物学知识去观察一棵树,孩子们的世界是不设限的,他们能投入其中,获得享受,那么美感也潜移默化的建立起来。

如果我有孩子,我希望他/她在这样一种审美下长大——在他的眼中,世界是多种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是融为一体的,而不是有“我们”和“他们”的……

 

照片由实践剧场提供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