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一出“演——乐——舞”融合的小剧场戏剧 | 评《在大水之中》(2015华文小剧场节特辑)

剧评人:朱鉴之

演出:在大水之中 (华文小剧场节 2015)

团体:身声剧场(台湾/马来西亚)

日期:2015年7月25日

时间:下午5点

地点:拉萨尔艺术学院. 灵活表演空间

在大水之中 1

 

来自台湾的身声剧场在2015年M1华文小剧场节所呈现之《在大水之中》一剧着实令人震撼。该剧团艺术总监吴忠良曾说:“剧场的神秘就是可以让许多可能性并存在一个空间,持续化学作用。”而这出剧正是由于巧妙运用“演”(戏剧表演)、“乐”(声乐与乐器演奏)和“舞”(舞蹈表演)三者,促使其相互间产生持续而多变的“化学反应”,才使得该剧在大约一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始终抓住观众的观看乐趣,即便演出后仍令人回味无穷。

《在大水之中》这出戏的剧情本身并不复杂,它是基于台湾原住民之一的布农族的传说改编而成的故事。它讲的是在古代的时候,一个乡村发大水灾,一个憨厚的少年为了解救村民,自告奋勇划船出河,以寻找解决良策。他在路上遇到了四位蛤蟆大仙,在其指引下,少年发现洪灾的罪魁祸首是大蛇鳗堵住了河道。于是,被大蛇鳗误吞进肚中的少年化为螃蟹,在大蛇肚中与其斗法,最终将大蛇制服,河道也变得通畅无阻,村民也获救,而那位少年却没有变回人身,永远在河道口附近来回走,守护村民的安全。而村民们还在那大蛇的肚中发现大量的垃圾,而这正是大蛇无法动弹,进而堵住河道的根本原因。村民们汲取了惨痛的教训,以后再也不敢乱丢垃圾。

当然,这样听起来,该剧的故事还是比较传统的,也没有多少新意。可是,如果我们看到剧场表演,就感觉完全不一样,因为这出戏的吸引眼球之处正在于它的舞台表演本身。这出戏比较有特色的地方首先在于它的舞台表演空间渗透进整个观众席。它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第四堵墙”,不仅与观众对话,还时常鼓励观众参与剧情。比如:在一开始的序幕,男主角(张伟来饰演,他也是本剧的导演)就主动并大声地与观众对话,之后四名哼唱着原住民味道的歌谣的女性表演者陆续进场,与男主角张伟来搭配载歌载舞又敲鼓拍手鼓掌的“热身”练习,甚至还鼓励观众站起来与演员们一起欢庆。又如,在剧情的推展过程中,当男主角跑进山林寻找大神之时,男主角迷了路,他跑到观众席,随便抱住一位观众询问“这是哪里?”那位观众很有趣的回答是:“新加坡。”而男主角便又接观众的回答道:“我怎么会来到新加坡了呢?怎么解决大水问题呢?”那位观众笑说:“来新加坡吧,这里没有大水…”,顿时全场大笑!男主角表现出羡慕的神情:“你们这里这么好啊!可是…不行啊!我的父老乡亲还在那里受难呢,他们走不动…对了,你们谁可以帮我找到大神帮我?”于是,这位男主角又在观众席上跑上跑下,在现场观剧的小孩也乐不可支,终于我们又看到一个观剧的小孩子突发地参与表演,说道:“我是大神。”全场又一次笑翻天!那男主角便跑过去跪在那个小孩子面前恳求他帮助村民。类似这样观众被鼓励参与剧情、参与表演的情况非常多。而观众的随机发挥也给演员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演员不仅从容地应对来自观众即兴的表演和反应,而且还有效地利用观众的即兴表演来一次又一次地提升现场气氛,吸引观众的眼球,尤其是让现场的观剧儿童保持对该剧的观看兴趣。现代剧场中,打破“第四堵墙”的手段并不少见,但此剧始终将观众席纳入表演空间,并时不时让观众参与即兴表演,这样观众/观演区和演员/表演区之间的绝对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提升了观众本身的观看积极性,这是本地现代剧场比较少使用的舞台手段(除论坛剧场外),可引以借鉴。

该剧另外一处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乐器演奏也变为重要的舞台表演。在现代剧中,音乐通常是作为舞台形体演出的陪衬而存在,除非是在音乐剧或者歌剧中,乐器的演奏者才会和舞台形体表演者获得相当的地位。但该剧的乐器表演却借鉴东方戏剧表演方式,将乐器的演奏也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在东方传统戏剧中(如傩戏、能剧、昆曲和巴厘岛戏剧),通常将乐器表演者(乐师)置于表演区中展现,如京昆剧中的文武场。而该剧也使用台湾山地民族或者比较东方风味的乐器(如鼓、笛子等)进行演出。但与东方传统戏剧不同的地方在于,该剧的乐器演奏者也全是该剧的形体演员,他们不仅仅演奏歌曲,有时还边演边唱,同时还可能载歌载舞起来,他们也会按照剧情的需要,暂时停止乐器演奏,而转变为形体表演者,扮演剧情中的人物。这充分展现了身声剧场的演员表演功力,也符合“身声”的剧团特色。

当然,附带提一句,该剧使用一人饰多角的表演模式,而且为了支持这样的表演模式,该剧又使用了异域风味的面具和服饰(如其村民的面具造型类似台湾高山民族或马来印尼土著的雕塑),使得其充满浓厚的土著文化特色和东方传统风味。此外,一些传统特色的民间表演方式也融入该剧,比如踩高跷和舞狮(在该剧中,男主角和大蛇鳗的打斗戏里,蛇鳗的表演就借鉴了华族舞狮斗狮的表演),还有舞旗(大水冲来的时候,使用舞旗的方式来表演河水的汹涌翻腾),这些都足见编导的创意,也体现出东方剧场的写意特色。

总得来说,虽然从剧情上看依然是一出比较传统的有教育意义的“儿童剧”,但由于表演者充分调动自身的形体和声乐、乐器演奏技巧,发挥创意,很好地把控自身的形体表演和声音表演的节奏,使得我们好好enjoy了一场老少皆宜的表演盛宴!!

 

照片由实践剧场提供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