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重复的“经典”| 评《南海十三郎》

剧评人:刘洋

演出:南海十三郎

团体:春天实验剧团 (香港)

日期:2016  5  14

时间:晚上 8

地点:The Theatre @ Mediacorp

the-mad-phoenix-2016

《南海十三郎》算得上是近几十年来香港话剧里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代粤剧名作家南海十三郎传奇跌宕的一生。1993年由香港话剧团首次搬上舞台,在香港引起热烈反响,1997年由剧场原班人马拍摄的同名电影更是在金马奖上大放异彩,饰演十三郎的谢君豪击败出演《春光乍泄》的张国荣获得金马影帝,编剧杜国威则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此后导演高志森创建春天实验剧团,在香港内外不断重演《南海十三郎》。2014年原班人马首次在新加坡演出《南海十三郎》,受到热捧,2016年再次登录新加坡。

如果你在网络上随意搜索“南海十三郎”,你一定会看到与上文非常相近的宣传文字。而宣传的重点,也一定是“原班人马”、“金马影帝”,篇幅允许的时候则会提到“戏剧与粤剧相结合的演出”。从93年到现在,《南海十三郎》早已演出超过百场,几乎每一场都是“原班人马”。主演谢君豪凭此剧成名,一演23年。在观看本剧之前,我已在众多华语戏剧媒体上看过对《南海十三郎》的各种报道与剧评,无一例外均为盛赞。这让我不禁对观看这场演出抱有了一点“朝圣”的心态。

然而看完了将近三小时的演出,我却只觉得满肚子疑惑:我没有体会到众多剧评中描述的那种深切的感动。即便在几次鼻子发酸的时候,我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仅仅是被剧本中精巧的设计和故事本身的悲剧性所感动——在戏剧呈现上,我眼前的这出戏给我带来的更多是不满:剧组在制作时的诚意似乎与本剧的名气并不相符。而愤慨之余,也让人不得不再次思考复刻经典与创新之间微妙的关系。

盛名在外≠用心制作?

我的不满并不是毫无来由的。当幕布第一次拉开,空旷的舞台只在背景LED屏幕上赫然打出了“南海十三郎”五个红色的行书大字,有点像在剧场里看一出老电影。台上的舞美道具并不复杂,组合变化也不算多,反倒是那个背景LED屏幕,一直在播放与情节相对应的影像,在这出偏向写实的剧目里担起了体现场景变换的重任。

说实话,如今在剧场里应用多媒体来创造舞台效果,观众是司空见惯的。由于电影艺术和剧场艺术在叙事手法上的差别,用在剧场里的影像往往与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影像有很大的差别。剧场中使用的多媒体影像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来起到辅助剧情、丰富舞台场景的作用。制作精良的剧场多媒体效果(比如《深夜小狗的离奇事件》中用来展现男主角奇思妙想的LED舞台),能给人带来极为震撼的剧场体验。但是我在这场《南海十三郎》中看到的多媒体效果却并没有让我感受到制作团队的设计巧思,反而直白得让人啼笑皆非:有时是一张静止的宅邸内景;有时是表示“日军轰炸”的黑白老影片;最令人出戏的还有十三郎最后倒在舞台中央时,屏幕上竟播了一段“雪山白凤凰”的CG动画,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起某些古装武侠电视剧的片尾曲……如果说在刚开始看戏时我还能说服自己去接受用来丰富舞台的“宅邸内景”,最后的一段“雪山白凤凰”则实在违和得令人难以忍受,硬生生地把我从感动的情绪中拉了出来。

在这蹩脚的多媒体效果的对比之下,缺乏变化的舞美、灯光、道具简直成了制作上的优点——虽然不出彩,但至少不碍眼。剧本的精巧和演员的演出则更是显得金光闪闪。但作为一出盛名在外的经典剧目,以这种制作水平示人,未免让人感到遗憾。

经典应该被重复吗?

《南海十三郎》的多次重排都是由“原班人马”在执行,让人自然而然地觉得水平有保障。但当我在网络上找出了1993年首演的舞台版录像后才惊讶地发现,相隔23年的两个演出版本竟如此的相像!剧本、台词没有明显改动还好说,连布景也没有太大变化(除了原本的背景墙换成了LED屏幕打出的背景——但这似乎不是一个值得称赞的进步)。再看演员的表演,除了可以感觉出首演版中谢君豪对十三郎的诠释比重演版中的要傲气几分之外,整体的呈现并没有什么不同——大量场次里连演员走位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在他的《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一书中提出的“僵化的戏剧(the deadly theatre)”。 他所定义的“僵化的戏剧”范围甚广,从粗制滥造的商业制作到一丝不苟的莎士比亚戏剧,处处都可能藏匿着僵化的因子——哪怕是一出原本充满创新的戏,当它开始被“重复”与“固定”时,这个戏就“向僵化迈出了第一步”。就像将一只珍贵的大熊猫制成了标本,不论动作是多么栩栩如生,这大熊猫毕竟是死了。“重复”一部经典戏剧,固然对于戏剧研究有重要的价值(何况也有许多观众没看过嘛),但对于戏剧这门艺术的发展却并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要让经典剧目保持活力,重新审视与诠释它与时代的关系才是正途。

按照这样的标准,《南海十三郎》无疑是“僵化的戏剧”中的一员了:首演获得成功后开始被“重复”与“固定”,制作上也并不算精益求精。但“重复”与“固定”可能来自于“原班人马”在呈现“经典剧目”时对“原汁原味”的追求;我们甚至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原汁原味”也是很多观众对这出戏的期许,否则这部“僵化的戏剧”也不可能历经20多年仍受到观众与评论界的热捧。这是个让人费解的矛盾:基于“重复”的复刻经典能带来市场上的成功,但却意味着一部原本充满生命力的好戏走向僵化。

在矛盾之中,剧评人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面对这个时间有限但娱乐过剩的时代,观众要决定是否观看一出戏剧,是个很大的冒险:面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的各种剧目,他们已经失望过太多次了。于是大多数的观众会从剧团的名气和剧评人的评论里寻求一点保障。即便看得并不过瘾也没关系。一来许多观众在面对著名的剧团与剧目时会带着一种战战兢兢的学生心态:觉得眼前看到的一定是好的,如果看到别扭的地方,那很可能只是我欣赏水平还不够——毕竟那些成天研究戏剧的剧评人都说这戏好呀。二来对许多人而言,看戏与其说是一种精神需求,不如说是一种社交需求,主要作用是看戏前后的拍照上传。因此,正如彼得布鲁克在书中支出的,“只有明确知道戏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生气的评论家,他们每次参加戏剧活动时都能以足够的勇气发布自己的看法”。如果剧评人也盲目推崇重复的“经典”或剧团的名气,那只怕也要被大师批为“僵化之流”了。回想我在看戏前接触到的《南海十三郎》的剧评,所评内容基本集中在对剧情的讨论(感叹南海十三郎的宁折不弯)和对谢君豪演技的赞扬上,却鲜有人对“重复”的呈现方法和生硬的多媒体效果做出评点。我是真的希望大家都认为这部戏瑕不掩瑜,而不是为了保护票房在避重就轻。

当然,从剧团的角度而言,这样的“重复”有时也是无奈的妥协。创新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和高投入,对于经典剧目尤甚。经典剧目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必定是在当时有它的独特之处,体现了时代的脉搏。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想再来创新,一来创作上不容易,二来观众也未必买账——大家都说原版好看,都说谢君豪演活了十三郎,我当然想要看原版了!同时,要创新就要多花钱:请舞台、灯光、音效的设计师要花钱,重新打造服装道具要花钱,重新排练也要花钱。明明有稳妥的“原版”,投资人为什么要支持一个观众未必买账的“创新”呢?在资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常常让艺术家不得不低头。最后,“原班人马”或许也成为了桎梏——毕竟人都是有惯性思维的,要打破自己创造的神话,在废墟之上重建一个新的神话,不是件容易的事。

剧中的南海十三郎是个宁折不弯的大才子,面对荒谬的现实,他似疯非疯地活了三十多年,至死也未曾妥协。也不知道十三郎若是活在今天,他要是看到了《南海十三郎》的妥协,又会作何感想?

海报截取自Mediacorp VizPro网站。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