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主创的三个问题 | 评Shrimps in Space

剧评人:黄素怀

演出:Shrimps in Space

团体:GenerAsia Limited

日期:2016年11月10日

时间:晚上8点

地点:新加坡艺术学院小剧场 SOTA Studio Theatre

shrimps1

shrimps2

我猜大概没有剧评是在提问,这些准备工作似乎要在开演前或散场后直接抓住导演问个明白,再来写评论。但我没有,因为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读者们,大概会推敲为什么我会问这些问题,问问题的背后是不是也是一种评价和论述。或许会分析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的思考模式;又或许会批判我的视角,挑战我的观点,产生些对话。不也是挺好吗?

那么……我问了……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重现?

Shrimps in Space是本地编剧Desmond Sim创作于1999年的独角戏剧作。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虾米”男孩Huat Bee长大成人的过程。他与好友King Kong的友谊,是命题背后的重点。这个1999年的剧本,貌似没有特定的时代和族群背景,放到今天还是很“典型”,一个典型的新加坡男孩,有着典型的青春期烦恼,典型的校园生活,和典型的交友模式……所以即便时隔17年,依然可以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另一方面,它又不典型,其中一个虚假的和两个真实的“死亡”事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经历。前者的共鸣,似乎仅限主流人群,若没有过类似的成长经历,剧情并没有更深的情感连接。就后者而言,生死议题并不在本戏的要探讨的范围,所以这更像一个下手过重的笔画,多过于整体的论述。又或者,这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耗费了太多时间着墨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以上是我作为一个观众,所感受到的“脱节”。另外,每一个剧场演出的上演或重演,都是一个社会活动,一个把大家聚集起来的理由,这总是我所纠结的地方。所以第一个问主创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此时此地,把这部剧作呈现给我们?

第二个问题:剧场里有些什么?

在这个演出中,剧场里除了四面黑墙,还有观众席、灯光和音响、演员、一桌二椅、一面黑板和一面投影幕布。哦,还有两个后台人员,和一堆道具服装。这是所有有形的东西。在演出进行中,我们看到,演员不停的在更换服装——换上符合那个场景(学校、家、派对),或那个年龄层的衣服。另一方面,后方幕布也适时的投射与场景相关的元素。比如在大学,就有课室里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照片;比如在丧礼上,就有一个花圈,诸如此类。不知道是导演低估了观众,还是低估了演员。这些影像和服装真的那么有必要存在吗?剧场里有没有超越有形的东西存在?即便我们看不到花圈,看不到派对横幅,看不到演员穿着睡衣,难道就没有办法参与一场丧礼,亲临一个派对,或偷窥别人的家吗?黑箱剧场的本意在于运用想象。剧组如果有多余的预算,可以添置一些道具或多媒体的话,那也应该是意象的叠加,而不是破坏原有的想象空间。所以第二个问题问主创,你看到剧场里有些什么?

第三个问题:什么是进化(演化)?

“Evolution(进化)”这个词自始至终都在舞台上,从戏的开头被Huat Bee写在黑板上之后,一直留在那里贯穿始终直到结束。在每一个章节的背后,都引领着观众去考虑,进化与情节之间是不是有什么深层的联系。这看似是个很宏大的主题,让我想要一探究竟。Huat Bee一直纠结于”If size matters”。当然,size (尺寸)本来就无关进化中自然选择的理念。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说明它的基因很强大,所以才有在太空中可以培育出虾的奇迹。所以size matter究竟从何而来呢?是不是Huat Bee小看自己的借口呢?这里面“进化”的意象只是一个概念,无法与内容契合。不但没有在剧中得到很好的解答,反而留给观众一个大问号。

剧照由Mr Tan Ngiap Heng 提供。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