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任骏之
演出:Cari Makan
团体:Hatch Theatrics
日期:2016年11月26日
时间:晚上8点
地点:马来传统文化馆礼堂(Malay Heritage Centre Auditorium)
我们都知道北京有座紫禁城,那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宫殿,可说是“末代王宫”。其实新加坡也有一座末代王宫,只是名气没那么大。位于甘榜格南(Kampong Glam)的马来传统文化馆(Malay Heritage Centre)原本是柔佛苏丹阿里的王宫。他的家族失势后,后人一直住在这里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主建筑和周围的土地被收归新加坡政府所有,经过整修,更改了用途,现在是展览本地马来社群历史的场馆。
这里经过大幅修缮,环境让人感觉舒服自在。印象中这类设施好像都是这样的,让公众能够很方便轻松地接触到历史。今天这部戏 – Cari Makan – 也有这样的感觉,观众入场前会拿到一份有关马来传统草药、禁忌、巫术和魔鬼的“指南”。进到剧场,一名解说员先登场,拿出各种花卉植物之类的道具,生动活泼地为观众介绍传统文化与习俗,其中包括本剧的主题:消失的传统行业 (“cari makan”意思是“找吃”,指职业或行业)。渐渐地,解说员变身成为剧中人物,首要角色是一名割礼师傅,他的妻子则是一名助产士。这对夫妻(的职业)一唱一和,担起村子里几乎一切跟生儿育女有关的事情。他们备受尊敬,但多年来只能在旁边分享别人的喜悦,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
这是多么悲惨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一个不能生的妻子几乎就是罪人。“身为助产士,怎能没有生过孩子?… 自己没有孩子,有资格替我们接生和照顾我们吗?”面对众人越来越严重的猜忌和指责,她不惜寻求巫师的帮助。可惜那只是一个唬弄人的江湖术士,她等候多年,法术依然没有奏效。经过多次失败,妻子濒临崩溃,丈夫没有一点苛求,只搂着她安慰她说没有关系,以爱包容她的缺陷。但无论如何,割礼和助产这两个一直以来都是父传子、母传女的专业,终于要终结在他们手上,两人只好无奈地接受这个事实。
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妻子饱受传统礼教的折磨,但丈夫始终以宽容和爱相伴。这也是一个好看的剧场演出。剧组用了少量道具,就为乡村、坟场、法坛等场景创造了引人入胜的气氛。尤其难忘淋花浴那一场戏,台中央的一个大水缸、洒了一地的水和花瓣、空气中的烟雾和香薰弥漫,把巫术的诡秘和妻子求子的渴望表现得紧扣人心。在一个不大的剧场内有这样丰富的戏剧体验让人很愉悦、很满足。只是,这些美好的感觉,很快就随着我离开这舒服自在的环境而渐渐消退。
那些消失的行业呢?那些被遗忘的文化呢?我想起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我应该要觉得遗憾,因为简单淳朴的乡村时代已过去了?还是我应该觉得庆幸,那些古老不科学的习俗已被我们抛弃?或者,我应该感到欣慰,我们随时都可以来到设备完善的场馆里体验一下已远离我们的文化?关于“cari makan” 的课题,这部戏没有提出明确的疑问或见解。是不是因为同样身为马来族的编剧和导演认为,这种文化的消逝是一个无解的命运,就像不育一样?
我担心,我会不会像那位解说员一样,这只是例行公事。演出结束前,他说,讲完这个故事,就要去下一场,讲下一个故事。我会不会也是这样?看完这个故事,读完这段历史,走完这场体验,就去找下一个新体验。完全无关痛痒。走出这个场馆后,戏里的主题,还有我的感受,可能就像那个没落的王室,消失在历史中。而留下来的王宫,经过改朝换代,改头换面,我们看着它,也只会说:“哦,它以前是王宫耶。”
照片由Monospectrum Photography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