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随庭
演出:BODY X: 乡音
团体:BODY X 制作团队
日期:2016 年 11 月 24日
时间:晚上 7 点30分
地点:The Arts House 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
其实完全复盘《BODY X:乡音》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观众,无法看到所有剧情,因此得到的信息与线索都是有限的。这是《乡音》与我看过的推理节目最大的不同。本格推理小说和推理节目中,读者和观众得到全部信息,从中形成自己的推理逻辑。《乡音》则充满了选择,选择跟随哪个演员,选择进入哪个空间,决定了观众能得到什么线索。患有选择恐惧症的观众,不得不强行自我治疗,否则游戏体验必然充满了慌乱和犹疑。
先说地点。在我看来,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The Arts House)是非常适合上演《乡音》的空间。这栋具有历史感的建筑被分成了剧场的八个空间:盘问室、休息室、禁地、宴客厅、阁楼、展示厅、排练场、化妆间。每个空间都装饰得各有特色,在同一时间,不同角色在不同空间上演各自的故事。这些地点也影响着观众能得到何种线索:阁楼上交换着知心话与秘密;排练场贴满大字报,剧中剧的流程、前因后果在此变得清晰;休息室内任何两个角色不慌不忙地相互试探,你来我往,揭露彼此隐藏的心思;封闭的盘问室中,骇人的灯光照射,一不留心就把内心深处的动机坦白。在这些逼真的房间里行走,仿若置身于七十年代,穿着现代的观众似乎才是幽灵。空间的设置、装饰以及与剧情的呼应,都让浸入式的剧场体验非常满足。但同时,选择观看哪个空间内的表演,又让人头疼不已。
再者,整个剧场中,演员与观众之间没有距离。当演员拿出书信,开始写字,观众几乎凑到演员鼻子底下,努力辨别写的字迹。当演员在楼梯间打一个私密的电话,观众伸长耳朵,光明正大地偷听每个细节。这正是《乡音》的特别之处。观看一出传统剧场的戏时,观众眼前有一幅全景,即使漏掉某些细节,也不会令人太过抓狂。但当近距离、积极地互动成为观看的主要方式,观众可能产生一种错觉:他们应该并且能够察觉每个细节,执着于发现演员身上的蛛丝马迹,从而忘记或忽视了从全景欣赏整个剧场表演。而演员尽管忠实于所扮演的角色,对近在眼前的观众视而不见,但我不禁好奇,对于剧中人而言,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互动体验?
最终,《乡音》仍是一个由故事组成的剧场,剧本的精彩程度最直接地决定着“游戏”体验。《乡音》以剧中剧的形式,将舞台与林家豪宅融合在一起,故事跨越十年,剧中的剧本《乡音》以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为背景,又将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与人生经历交织于特定历史时空中。这些设定增加了剧情的丰富程度。从七位嫌疑人的故事来看,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都有作案动机。他们各异的故事也碰撞出精彩的火花。但七位角色中难免有些会沦为边缘,比如过气女伶程凌,她的故事线相比之下就显得弱了许多,得到的票数也最少。
最后分享一下我作为一个观众,一个玩家的(失败)经验。我一开始采取的策略是凭直觉选两个最可疑的角色,尽可能一直跟随他们,弄清楚他们的故事线,也从他们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中探听别人的故事。这一策略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一开始就排除了真正的凶手,几乎没有了解到真凶的线索。可见,直觉还是不可靠的。复盘的过程中,我想有没有最佳的路线或观看方式,例如守着某一个特定空间?想想还是不足够。其实整出戏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结束之后场外的讨论时间。认识的、不认识的观众聚集在一起,综合各自收集到的线索,分享彼此的逻辑,才有可能获得更详细、全面的剧情。这是另一种观众之间的互动。
《BODY X:乡音》是BODY X系列的第二部,前一部是两年前上演的《BODY X:婚礼》,前一部的剧评可在这里读到。在所有演出结束后,BODY X脸书页面揭晓真凶,又在网络空间与观众互动。看到揭晓真凶的视频和线索后,我发现我分析的作案时间、关键证物基本没用。这不完全是一个推理游戏,关于凶手的线索很多是从人性的角度去发现和理解的。这仍是一个剧场,上演人的故事。
照片由BODY X Productions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