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任骏之
演出:暗恋桃花源(30周年纪念版)(2017年华艺节节目之一)
团体:表演工作坊(台湾)
日期:2017年2月11日
时间:晚上8点
地点:滨海艺术中心剧院 Esplanade Theatre
晚上十一点整,舞台的布幕已完整地降下,观众的掌声已停止,大家开始离开座位。期待已久的《暗恋桃花源》三十周年纪念版,今晚的演出安稳地完成了。此时,我坐在座位上,耿耿于怀,心里在抱怨着:“为什么布幕要这么准时地降下来?为什么演员们不再出来接受掌声?”
今晚,我很想为这部戏献上最长的掌声。因为我等这个机会,等了十四年。
当年我还在大学,对剧场还没什么概念的时候,就参与演出了学生社团制作的《暗恋桃花源》,接触到这部“华人世界最受欢迎之作品”。那时候,不需要任何剧场背景或知识,就会被戏里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江滨柳和云之凡被大时局分开了几十年的故事太感人了;老陶、春花和袁老板的三角关系太有趣了;两个剧组撞期撞场地的桥段太有创意了。更妙的是,这些极富特色的故事竟然被放在一起,互相碰撞,互相影响。不同的世界在一个舞台上同时出现,不突兀,不尴尬,靠的是一个很棒的结构,有条理但又不失惊喜地把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层层推进的逻辑。这部戏颠覆了我对戏剧的想象,因为从未想过,戏剧可以充满干扰,不同的时空可以交错得这么“合理”。它引领我进入剧场的世界,认识这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之后,剧场就没有离开过我的生活。剧场艺术家们不断以各种可能性带给我刺激、震撼、感动和领悟。有些作品要我们收起感性并拿出理性;有些作品没有故事;有些没有演员;有些把观众变成演员;有些把舞台和观众席调转过来… 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地颠覆又再颠覆,定义又再定义我看剧场的意义。
然后,《暗恋桃花源》再次出现我面前,由表演工作坊亲自带到新加坡来,而且是“原版”。我在想:这不是回到原点吗?三个小时之后,我发现,他们真的为这部经典作品做到了“还原”。
我说“还原”,是因为我在这三个小时所经历的《暗恋桃花源》,竟然和我所认识的、熟悉的、想象的、喜欢的《暗恋桃花源》几乎一模一样。这么多年之后,我依然享受观看那些故事,依然被那些戏剧张力牵引着。樊光耀和朱芷莹的江滨柳和云之凡虽然感觉清新,但依然很感人;唐从圣、张本渝和屈中恒的“陶、花、袁”还是那么精彩,喜感和爆发力还是那么充足;两个剧组之间的互动依旧能量十足;顺子依然那么令人好气又好笑。不但如此,那个很棒的结构还在,依然高明地、清晰流畅地主导着整个逻辑,剧本里的古和今、悲和喜的交错依然那么美,那么有智慧。
但是,就算这一切是如何符合了“原版”的标准,我却感受不到这部经典作品当初的那股力量。那是一股来自碰撞的力量。那种碰撞,是在那个时代里集体即兴创作的特色,它有一种不可预期、不合常理的特质。多年后的今天,我眼前的《暗恋桃花源》,所有的碰撞和干扰都在我预料之中。《暗恋》导演何时喊停;《桃花源》剧组何时出现干扰《暗恋》剧组;《暗恋》剧组又会在哪个区块出现打断“陶、花、袁”的“捉迷藏”;“一半一半”时两边的台词在哪一句会交错;甚至坐轮椅的江滨柳何时撞上石头,所有令人期待的碰撞都在意料中发生了,而且发生得那么精准,精准到像老陶跃过藤圈那样,是经过反复练习而生产出来的。这样的碰撞遵循着制定好的模式,失去了该有的火花。剧情里因为“出错”才造成那么精彩的干扰和碰撞的发生,在现实中我们却看不到任何出错的机会,所以,这个“原版”看起来是完美无缺,但其实在体验上是个打了折扣的版本。
不知道是否因为这种“追求完美”或“保存原汁原味”的态度,所以这场《暗恋桃花源》不再颠覆任何东西。今天,剧场空间里同时出现不同的世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舞台上的第四面墙在很多观众心中早已被打破。在这个新时代里,三十岁的《暗恋桃花源》没有获得更新,没有在形式上、内涵上继续给我们震撼,它失去了当初成为一部奇特作品的力量。没有错,舞台上确实出现了iPhone和个人电动车这些时髦的物品,但它们没有更新这部戏在新时代里的意义。没有出现新意义的可能,也就没有能力引领我去什么地方,它只有带我回到回忆里。当年的它带给我的是颠覆和震撼,今天的它带给我的只是回味。
当然,这回味是美丽的,所以我很想给它献上最长的掌声,想“当面”向它致敬。掌声若不够的话,我希望这篇剧评也是致敬的一种方式。我读到场刊里导演丁乃筝说:“这个作品展现的不仅只是舞台上的魅力,它让观众看到在30年前,有一群单纯的、爱好创作、爱好剧场的年轻人,不被框架约束、不被体制束缚,对创作所付出最美好的自己。在这里让我带着所有30周年纪念版的演员及工作人员,向那些年无私付出的创作者致上最高的敬意。” 我在想,剧组以一部“原版”的《暗恋桃花源》向当年的创作者致敬,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吗?如果有一部“不被框架约束”的《暗恋桃花源》,会是更好的三十五或四十周年纪念版吗?
照片由Jack Yam摄影,滨海艺术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