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任骏之
演出:Boeing Boeing
团体:W!LD RICE
日期:2017年6月24日
时间:晚上8点
地点:维多利亚剧院Victoria Theatre
看Boeing Boeing原本不带有任何期待,除了准备大笑一场之外。原因?第一,它是闹剧。我们今天还缺闹剧吗?打开手机,随时随地都有。明星的、素人的、政治人物的… 随你选。闹剧已经不特别了,还需要走入剧场看闹剧来满足娱乐需求吗?第二,这是五十七年前写的剧本,当时航空业进入“jet age”时代,装上喷射引擎的飞机飞得更快,法国编剧Marc Camoletti推出这部戏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空间和时间距离缩短而改变。我们现在还活在“jet age”之中,这个问题应该是过时了。过时的故事,还有什么可看性?
两个小时后,我发现我错了。在一个从头到尾都在客厅里进行的男女多角恋故事里,我竟然看到新加坡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关系。演出没有明讲这件事,但原本是欧洲背景的闹剧经过本地化处理,并在现今国际关系的氛围下演出,我无法不做此联想。
男主角是个事业稳定的新加坡人,他理想中的生活规划就是脚踏多条船。他同时与三名空姐发展关系,他认为只要把时间分配好,按照计划和规律走,就能让她们不会碰见对方,互不抵触。这样一来,他就能平衡各方的需求,获得最大利益。这好像是新加坡或很多小国的写照,总是想方设法在大国之间周旋,制造利益平衡的状态以求生存。但这样的状态是否能永远进行下去?Boeing Boeing为我们制造了一个假设性的危机:当情势无法被掌控,要求准确的飞行时间表总是有不准确的时候,已分配好的时间就是会阴差阳错撞在一起。这时候,平衡被打破,各方利益出现了冲突,“完美的组合”一拍即散。戏中男主角的计划泡汤了,而且束手无策。编剧很善良,让一名空姐留下来,不算是完全灾难性的结局。假如在现实世界,小国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知道下场会是什么样子。
空姐的人物设定也很有意思。其中的两个,一个作风高调,总是跟着感觉走;一个立场坚强,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与优柔寡断的男主角相比,个性鲜明的她们像在国际舞台上“音量”很大的大国,时时发挥影响力,处处显露霸气。最终她们都获得想要的:中国国际航空空姐与男主角的老同学走在一起,印度航空空姐则独占了男主角。最讽刺的是,同样是新加坡人的新航空姐是第一个出走的,投向美国富豪的怀抱。这是否预示,没有坚定立场和主见的小国,终究被大国们吃定了?而发生这事的时候,本国人将毫不犹豫地抛弃祖国?
当然,这些都或许是我危言耸听,我想太多了。但新加坡作为小国该如何生存一直是受关注的议题,而“平衡”总是一个不断出现的关键词。我们常常被提醒要生存就不能掉以轻心:政治人物在选举期间提出新加坡的寿命能否持续一百年的问题;领导人因在争议性的南海问题上发表支持美国的言论而招来中国的不满;装甲车从台湾途经香港回国时被扣留;中东小国卡塔尔的外交危机成为本地外交政策学者和官员们之间争辩的议题… 小国的生存,好像真的很难。我们应该祈祷Boeing Boeing男主角的灾难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从一开始就不要学他那样“贪心”?
资料显示Boeing Boeing是全世界被演出最多次的法国剧本。新加坡本地版也有四次之多。什么原因造成它这么受欢迎?是空姐的制服?足够的笑料?可塑性很高的故事和角色?还是看似过时却有高度跨时代性的主题?
照片由W!LD RICE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