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任骏之
演出:七种静默:忿怒(M1华文小剧场节2017)
团体:穷剧场(台湾)
日期:2017年8月11日
时间:晚上8点
地点:42新剧中心黑箱剧场 Centre 42 Black Box
花钱买气受。
如果你是自己掏钱买票来看戏的,我想这大概是你看完戏之后的直接感受。那个“气”,不一定是生气,它可能是不爽,或郁闷,就是好像有个东西卡在心里的感受。
不过这不是因为我们真的被什么卡到了,而是这场演出传达给我们的感觉。在这个小小的剧场里,我们看到、听到,以及感受到故事里人物的各种“卡”。他们卡在人与兽之间,有时候是人,有时候是流浪狗。是人的时候,活得没有生命的热情;是狗的时候,在街角溜达,偶尔互相叫嚣。他们的状态,看起来人不像人,狗不像狗,仿佛只是一种生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也卡在得到与失去之间。似乎曾经拥有很多,也好像失去了很多。财富、感情、关系、理想、快乐,对这一刻的他们来说,就是得不到,但又没有完全消失于生命中。以上这些状态,让他们卡在生与死之间。生,他们只勉强活着;死,又还没有具备结束生命的条件。如凌迟般,生命一滴一滴慢慢凋零,时间却是永远。
穷剧场用了简洁的舞台设置来呈现这个状态,传达这个感觉。首先是小型黑箱剧场这个小小的空间,表演空间占了一大半,剩下是观众席,大家坐得挤挤的,眼前就是两个演员,那种狭小、压迫和孤独的感觉油然而生。接着是作为主要道具的十个方块箱子,根据剧情需要,它们会变身为楼梯、大楼和走道。这些建筑或结构,在一般的认知里都有“进步”、“进取”、“向上”等正面或积极的意义。但在这里,它们的意义却是相反的。那个楼梯,短短矮矮的,只有四级,爬了上去,它根本不会把人带到哪里;下来,又不知道回到哪里。上不去,下不来,卡住了。那座大楼,你以为住进去是成就,其实它是牢笼,把人困着。住在里面,昏天暗地;离开它,外面世途险恶。还有那个垃圾婆收垃圾的走道,永远在循环,垃圾永远收不完,唠叨永远讲不完,兜兜转转,不断回到原点。更可怕的是,这些方块箱子是由演员/人物操作变身的,这似乎是自己卡住自己、不可逆转的命运。
演员的演出更是把这个状态呈现出来的关键,使感受更深刻。我看到他们用的方法很直接,就是“直接”。人物很多时候是直接对着观众说话,没有用写实手法呈现故事。这带给我更真实的感觉,甚至更强的临场感。我明确地意识到眼前的是演员在表演人物,因为他们只是替换简单的服装来转换角色,所以不可能掩饰“演员”的身份。他们的表演力度也自然流畅,丝毫没有过多强调人物特色的手段。少了多余服装和表演的阻隔,我直接感受到人物的灵魂似乎活在演员的身体里。演员和人物同时出现在一个身体上,竟不会混淆,不影响我感受人物,我眼睛看到的是演员的脸和躯体,心里感受到的却是人物的灵魂。
是的,这么直接感受到这些悲哀的灵魂,一个小时就足以让我很“气”、不爽、郁闷。演出结束后找不到人聊天排遣,我不经意逛到附近的嘉年华活动。大机构主办、资金充裕、入场免费、人头攒动… 这里热闹的气氛让我无所适从。走在人群中,听到主持人大声问大家:“Are you having a good time?!”,那种身处群众里的孤独进一步发酵,但我又不敢大声回答:“No!”,只好继续安静。原来,“静默”和“忿怒”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照片由实践剧场提供。
對 我也有同樣的「卡住」感 前段的時間我嘗試著注意演員的表現和語言運用上給我對劇的時代背景(沒有對劇做功課也不知到是黃碧雲小說的改編)。可是我失敗了,無法擺脫演員兩把劇的訊息力量,越看越被拉進那夾縫、卡住了。
感谢你的留言。
你愿意与我们分享更多,演员是如何把你“拉进去”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