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屋中没有呐喊 | 评《鲁镇往事》

剧评人:刘洋

演出:鲁镇往事(M1华文小剧场节 2017)

团体: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日期:2017年8月27日

时间:下午3点

地点:实践空间

说起中国现代文学,鲁迅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他以白话文小说和杂文见长,文笔犀利,直指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于是,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鲁迅一度被推上神坛,以某种革命思想家、革命斗士的形象被大肆推广。时至今日,许多对鲁迅的解读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点“官方指定解读”的色彩。正因为这样,每当看到跟鲁迅沾边的文艺创作,我心里总有一丝警惕与怀疑。

但《鲁镇往事》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加拿大史密·吉尔莫剧团在2007年共同创作的,似乎天生就避开了“兜售意识形态”的毛病。再加上肢体剧这种特殊的形式,我在观看演出之前就被吊足了胃口。我期待着获得一些惊喜,不管是全新的解读方式还是文本解构,都能让我看到与以往不一样的鲁迅。遗憾的是,看完全剧,我虽然从演员的表演里获得了娱乐,却没有感受到除了“致敬鲁迅/再现鲁迅”之外别的思考。而鲁迅精神内核里,那个对抗庸众的孤独的清醒者,却在这娱乐的氛围中失去了呐喊的力量。

观赏 > 解

不得不承认,《鲁镇往事》的可观赏性是很强的。这从一开场就体现出来了:黑暗的舞台上,一个鲁迅模样的演员“坐”在另一个演员“饰演”的椅子上,若有所思地提起了笔。放下笔来,人和“椅子”一起灵巧地转了几个圈,原本围在两人脖子上的围巾被“转”到了“鲁迅”的脖子上,宣告着第一个故事《一件小事》的开始。

诸如这样精巧编排的形式贯穿了整部戏。形体剧场里常见的风格化动作(比如在《孔乙己》里,小二夸张的舀酒的动作)和以肢体替代道具(比如《智识及罪恶》里,演员们做鬼脸来表示猪头马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从观众热烈的反应来看,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然而形式的多样反而更加凸显出解读上的单薄。《鲁镇往事》里选取了鲁迅的四个文本,依次是温情而怀有希望的《一件小事》,辛辣讽刺的《智识及罪恶》,批判封建等级与迂腐文人的《孔乙己》,和控诉封建礼教的《祝福》。除了《孔乙己》和《祝福》似乎触及了相近的题材,四个文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联系。而在演出中,四个故事之间也只是以“鲁迅”的书写作为简单的连接,使整部戏看起来像是随意拼接的四个片段,而不是有所呼应的整体。

看 ≠ 阅读

《鲁镇往事》中对鲁迅的文本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动。演员的独白和对话按照顺序连起来,与鲁迅的原文相差无几。仅有的几处改动,也只是将隐藏情节(比如孔乙己偷书)明确地演了出来。这本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创作者的一个选择。对于这种基于文学作品改编的剧,不改动原著里的文本,意味着创作者要从别的角度来突破,注入自己的解读,将别人的文本转变为自己的戏。但剧中的形式显然更像是追求一种风格和舞台效果,而非另有深意。导演让演员们“穿”上肢体剧的风格,一板一眼地演出了四个文本里的每个情节。于是剧场成了文学的“具象”,读者在变成观众的同时,也省掉了阅读时需要付出的想象的力气。太过明确地将所有隐藏情节交待了出来,也大大压缩了讨论的空间。

这对于鲁迅的作品而言很难说一件好事。以《孔乙己》为例,鲁迅对他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孔乙己既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可笑的卫道者,也是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可悲的受害者。他有读书人的骄傲,心地也不坏,却因潦倒而要做自己也不耻的偷盗之事。作为读者,当我读到喝酒的人们笑谈着“孔乙己偷书被打断了腿”时,心里是有所不忍的。而再看剧中对孔乙己形象的塑造,“偷书被打”成了主要戏剧冲突的来源,阴阳怪气的丁举人指挥着四个家丁,将代表孔乙己的长衫“打折了腿”。听着台下观众的笑声,面对这个孔乙己,哪还有什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怕是只有“嘲其不堪”了。

当然,鲁迅本身并不是一个易读的作家。如果说作为面向学生、外国人的“鲁迅入门介绍”,《鲁镇往事》可观赏,易理解,可以说是过关了。但这未免像是形容一辆车的优点是“能跑起来”,要求不够高。鲁迅在《呐喊》的序言里,将自己的文章比喻成铁屋中的呐喊*,这呐喊也许可以惊醒几个铁屋中昏睡的人,让打破铁屋的希望再大一点。那他近百年前的呐喊与今天的现代社会有什么关联?我们今天是否还昏睡在某个铁屋之中,我们又是否需要一声呐喊?不知是受限于外国导演对鲁迅的理解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创作团队似乎无意打开一个讨论的平台。

长衫,黑色围巾,和标志性的一字胡。最后一幕里,我们熟知的鲁迅形象盘腿坐在舞台上,对着横在膝盖上的一匹长布提笔而书,写下了祥林嫂凄惨的归宿。在《鲁镇往事》里,最有力量的,仍旧是鲁迅近一百年前写下的文字。

———

*屋中的喊: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无窗而万的,里面有多熟睡的人,不久都要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决没有这铁屋的希望。”              —— 摘自鲁迅小说集《呐喊》序

 

 


照片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