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任骏之
演出:血与玫瑰乐队(2018年华艺节)
团体: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台湾/新加坡)
日期:2018年2月24日
时间:晚上8点
地点:滨海艺术中心小剧场 Esplanade Theatre Studio
觉不觉得,现在任何一个公共场合如果没有提供 Wi-Fi 的话,好像就是落伍了?甚至好像剥夺了现代人的基本权益似的。在滨海艺术中心上演的《血与玫瑰乐队》没有这个问题,Wi-Fi 的登录资料大剌剌地被投影在剧场内的墙上。演出开始前观众还被提醒说那个 Wi-Fi 是真的,欢迎大家看戏时拍照上传,一起参与历史。
看来这部“历史剧”非常在乎历史与民众之间的距离。除了维护观众使用 Wi-Fi 的权益、让大家“参与历史”之外,以“乐队”的形式呈现历史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演出时间还没到,剧场内的“乐队”就已开始弹奏和演唱。轻松活络的气氛,迎接陆续就座的观众。演出舞台不再离观众远远的,而是像演唱会的四面台,还有伸入观众席的走道平台。每个观众都像买了最贵的票,得以近距离看到自己心爱的偶像。歌手、吉他手、鼓手、和音,还有各种各样的乐器、音效道具,全都没有被隐藏。幸好我不是顽皮的观众,不然在我身旁的那位乐手和那些音效道具可能会被我骚扰。
虽然取名“乐队”,但其实这部戏做的比乐队更多。为了叙述这个五六百年前的故事,剧组把演唱会、秀场、韩剧、乡土剧、短剧、模仿秀… 各种通俗的表演形式综合在一起,使历史变得众声喧哗、五彩缤纷。英国历史上两个家族在“玫瑰战争”中斗得激烈,过程血迹斑斑。在今晚的观众眼前,那些政权更迭和战争事迹,全都变成比连续剧还狗血的剧情。两个家族之间的血缘和利害关系太复杂,演员们以一连串的闽南语加“台湾国语”迅速交叉问答介绍一遍,笑果十足,对常常搞不懂亲戚之间如何称呼的时下年轻人来说,肯定很有共鸣。在战斗的过程里,火花和血是完全缺席的。吸引我目光的是“没有最假,只有更假”的近身肉搏。就算偶尔掏出武器,也是在玩具商店买得到的充气式宝剑。出拳、飞踢、翻身的力道和姿势接近荒腔走板,可媲美网上很多揶揄影视作品的自制搞笑影片。
我们眼前尽是一幅幅混乱的视觉画面和声音景观。这里在争辩,那里有人插嘴;那里在调情,这里有人入场喧闹。批判某人的时候,画外音在同步评论(或八卦)。还有人在拍照、录影、直播。背景音乐有古典乐也有韩国抒情歌曲。我觉得这几乎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浓缩和具体化展现。多语言、多声道、多视角、多方向。剧组把历史故事带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到了我们当下这个时间。这已不是历史,而是现在。台上的一切如此荒唐,但如同“无厘头”一样看似荒谬却符合逻辑。主与仆的关系、敌与友的关系、夫与妻、父与子、上一代与新一代… 的关系,像一个结构紧密的网在我们眼前编织、拆解、编织、拆解…
我觉得好熟悉。我应该看过这些关系在我们身边出现。我们都应该看过。国外也好,国内也好,那些统治阶级的斗争,那些可笑的、没完没了的争吵,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我在想,“王室”这种东西在今天虽然已落伍,但权贵之间的斗争却是持续在发生的事,是千古不变的,是放诸各地皆准的。《血与玫瑰乐队》用了一连串当下流行的元素去建构一个与现场观众最贴近的场域去诉说历史故事,看似把权贵塑造得平易近人,但是,在我看来,它其实制造了一个假象。舞台(包括政治舞台)上那些王公贵族以及当权者的关系、纠葛、斗争,其实跟我们普罗大众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或者说,只是单向的关系。他们影响到我们,我们对他们没有多大影响。面对权贵的争斗,我们有的只是无力感。时代进步,科技赋予我们更多的参与权。但拍照上传留言评论按赞,又有什么效果呢?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许只是在消费这个所谓的“参与”而已。我们也许只是在顺应潮流而已。演出已经暗示了:台上的演员在点外卖,食物送到时大家在台上大肆享用美食,坐在台下的我们只能看不能吃(好像是因为室内剧场的规定)。台上台下的分别即刻显现。原来,我们的“参与”,并不包括权贵才有资格享用的美食(和成果)。权贵与民众的分别,以及演员与观众的分界,在此刻是再清楚不过了。
有人说:“沟通”的最大敌人是它已完成的错觉。有没有可能,“参与”的最大敌人也是它已完成的错觉?我们以为参与了评论社会、改变社会,其实这个参与根本没有效果?《血与玫瑰乐队》最珍贵或重要的部分也许是剧终前那一分钟。在这个时代,谁还能停下来一分钟,静静地想一想,再行动?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一分钟已经是很长了。又有谁用了这一分钟,去回想和思考前面一个多小时发生的事呢?我想我先要想一想:“参与”是什么意思?我的角色又是什么?
照片由 Tuckys Photography 摄影,滨海艺术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