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随庭
演出:平淡无奇 (M1戏戏节剧目之一)
团体:实践剧场
日期:2018年8月17日
时间:晚上8点
地点:实践空间
是有声有色、栩栩如生?作为M1戏戏节唯一的“非语言演出”,语言从剧场舞台隐去,但观众的感官体验却并不平淡。演员从舞台一侧走出,步伐缓慢。我们看什么?看光线。从舞台上方漏下的一束光,孤零零的;而侧面照进的光线,迎面撞在演员脸上,是期待和想念的方向。看视线。演员的目光,有时垂在地面下,似乎寻找遗忘的记忆和自我;有时飘向空中,凝望物什,渴望与自然物景交流。看行动线。同样一段距离,有的演员走着盲目的直线,有的走着不舍的弧线,还有的来回往复,形成规律徘徊的圆。看物的移动。一只箱子被带来又带走,里头装着什么?一双红拖鞋被刻意摆放,极其珍视,它属于谁?瓶子、筷、勺和脸盆,被一双手握着,从细嫩到皱纹,它们参与了多少?看物的互动。老人坚持不懈地摆放着椅子、凳子、桌子,再被人坐上、跨过、踩过。舞台上连贯的动作,或许是生活里几天几年的时差。物件联系起人与人之间浑然不觉的缘分。看人的举动。细微动人的表情。看人的肌肉力量。看颜色。日常生活的细节,浸濡其中,我们还没看够吗?或许,我们并未真正停下来,看过。
平淡无奇的反义词,是什么?
是惟妙惟肖,动人心弦?符永春的一段表演,如此静谧而丰富,情真意切,令我落泪。一位年长的男人拄着拐杖走出,臂肘夹着一双红拖鞋。他将拖鞋摆放成各种形状,再停下观摩欣赏,再与之互动,缓缓前进。一开始的疑团很多,这双鞋属于谁?他为何与这双鞋嬉戏?最重要的是,那些怪异的形状和姿态是什么意思?比如,他将拖鞋一边一只放在身侧,再慢慢弯下腰,艰难地半蹲下去。又将拖鞋放在凳前,双手矮矮地搭在空气中,一个肩膀的形状。或者,就静静坐下,相互依靠。直到后半段,我才明白这些动作的意义。红拖鞋上那个看不见的人变得清晰,或许是他的爱人,或许是孩子,或许是挚友,令他值得弯下腰去背他,与他相拥,与他同坐。不论是谁,此刻是失去了。最后,他穿上拖鞋,独自离开。演员的目光如此哀痛而深情,彻底感染了我。骆明珠的一个表情也令我印象深刻。她在舞台上漫无目的地移动,终于落坐在一张椅子上。似乎在与什么玩耍,想到了什么,下意识地展露一丝笑容,又迅速消失。这个表情如此短暂,稍纵即逝,但在那一瞬间的快乐纯粹真实且动人,迅速消失后的落寞与孤独,又无限巨大,震耳欲聋。
平淡无奇的反义词,是什么?
是曲折离奇、千奇百怪?当嘈杂诡秘的音乐响起,演员如时装表演般一一走出,做着最扭曲的鬼脸,摆出最怪异的姿势,是否那才是我们内心千疮百孔的真实面貌?这一场景,在前半段无声、缓慢、碎片式的表演之后,带来的对比强烈,但并没有拨云见雾的明晰。我们似乎误解了,以为平淡是白,是空,是时间无意义的流逝与空间的自然轮转,以为无奇是无趣,是无感。因此,非语言的简朴细节难以消化,不值一提 。然而,当痛苦扭曲怪异被一一放大展示,用力的情绪欲望暴露无遗,隔阂感却并未消失。这一幕似乎是个警示,站在平淡无奇的日常背面,有时想发出用力的呐喊,渴望激烈的际遇注入勃勃生机,或许是徒劳无功的。这种“离奇”亦是难被消化的“无奇”。生活的常态是难以言喻又无比真诚的孤独。平淡无奇或许是一面双向的镜子,努力寻求的反义并不存在,它的反面照进正面。脉脉有情,又徒劳无功。
照片由实践剧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