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岸上,也在海里 |评《四四八》

剧评人: 随庭

演出: 四四八 (2019华艺节节目之一)

团体: 避难阶段 Emergency Stairs

日期: 2019年2月22日

时间: 晚上6点-11点

地点: 滨海艺术中心/The ExciseMan Whisky Bar

今年华艺节的剧场节目中,本地剧团避难阶段所呈献的《四四八》独树一帜。导演刘晓义连续第三年与华艺节合作,秉持一贯的实验精神,继 2017年《冒犯观众》挑战剧场时间的定义2018年《爱因与斯坦》挑战剧场空间的边界之后,今年以《四四八》继续打破剧场规则,挑战剧场中个人与身体的概念。参与《四四八》的观众在演出开始时收到一本手工书,跟随书里的指示独自体验一段极其个人化的旅程,并自行决定演出的时长。《四四八》的演出空间亦遍布滨海艺术中心的各个角落,其中一间威士忌酒吧成为反思自我与体味情绪的重要场所。

你认识L吗?你相信L吗?

《四四八》的独特体验之一,即观众在购票成功的当下,便能通过主动发送一封邮件而定期收到来自署名为L的邮件,从而进入并参与整个创作过程。L在凌晨4点48分(据说一天中人最脆弱的时分)发送的邮件内容极为私密,从思考的剖白、私人的回忆到情绪的倾诉宣泄兼有。但L是谁?海报上出现的是导演刘晓义的脸,然而,我收到的第一封邮件就反问着我:你怎么确定信的对面是晓义?L与刘晓义似乎是两个不同身份。但刘晓义的存在始终影响着一些观众对这出戏的期待和信任。当他们将书中指示与刘晓义的身份联系起来,他们对指示背后的目的可能抱有怀疑。有多相信L?在跟随L的这一过程中会得到什么?相不相信自己所体验到的情绪感知?与自己对话的这一过程感到安全吗?刘晓义高深莫测的金字招牌可能反而成为观众浸入这一剧场体验的隔阂。

权力关系的转换  被威胁的艺术家

尽管对一些观众而言,相信L、打开自己并不容易,但对比避难阶段前两年的作品,在《四四八》中观众与艺术家权力关系发生了微妙的转换。《冒犯观众》与《爱因与斯坦》不论在结构、形式或表演方式上,都相当抽象而极具实验性,极大地考验观众对剧场的理解与思考。因此,观众可以说多少被动地接受来自艺术家的挑战和“威胁”。然而,在《四四八》中,通过刘晓义身体所呈现的L,和通过L所打开的刘晓义的记忆、空间和物品,都是十分私密的。艺术家不再躲在作品背后,而是把最私密的一面暴露在观众面前。当刘晓义在酒吧里,承接众人的想象与投射,一对一地接受观众对其私人物品的审视,他变成了被动而受威胁的一方。这个冒险的选择,也许正是刘晓义在《四四八》最大的实验。

请打开帷幕 请别打开帷幕

《四四八》的灵感源自于英国剧作家莎拉凯恩的遗作《448精神崩溃》,若不了解这一背景,可能会对《四四八》中敏感压抑,带有负面情绪的语言产生一些抗拒。而《四四八》正是以近乎诗歌的方式,带领着观众开启自我对话。对我而言,这是一次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的难忘体验。当我被邀请“打开帷幕”,对生命、对死亡、对爱情、对亲情的反思汹涌地将我淹没,身体与艺术中心的空间发生联结,精神却一再朝内心的黑暗孤独深入。正如《四四八》里所写,“回到岸上看着海中的自己。”我被真正地击中了。庆幸打开了帷幕,拥有这一次珍贵的剧场体验,也几乎矛盾地希望别打开帷幕,让一切脆弱痛苦继续混沌含糊着。《四四八》是无法抽离感性和生命体验去评价的作品。我们在岸上,也在海里;看着L,也看着自己。

 

 

(此剧评于2019年3月14日发表于《联合早报》)


照片由Crispian Chan拍摄, 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 提供。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d 博主赞过: